广州试验深隧:勿重蹈“黑漆路”覆辙

2013年04月24日 07:27   来源:羊城晚报   

  广州要在越秀老城区投资7.7亿元建设一套深埋地下三四十米、长约3.1公里的隧道排水系统,以解决水浸街和水污染问题。其中,东濠涌深隧试验段预计下半年开工。有专家特地约访记者,提醒项目须三思而行。(据昨日《羊城晚报》)

  要挖深隧治水在广州已传闻多时,其更大的计划是要在老城区建设总长100公里的深隧。按照东濠涌试验段平均每公里花费2.5亿元估算,总投入至少25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且属“试验”的工程,其成败自然不是小事。一旦试验失败,至少数亿真金白银将打水漂。

  造价如此之高的深隧工程,其必要性及可行性无疑是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工程决策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虽然世界个别城市已有深隧先例,但也不乏经不起检验的例子。美国芝加哥建长175.3公里、容积8700万立方米的岩石隧道却无法彻底解决洪涝问题,甚至遭遇50年一遇大雨竟变成“水城”就是一个典型。

  专家的质疑中不乏很实在的问题。一方面,深隧主导功能是治涝还是截污,抑或两者兼顾?环评公告似乎打算两者兼顾,且由一条主线和六条支线构成的深隧系统平时各自独立,遇暴雨压力过大则打开闸门串通。污水和雨水合流的旧疾没有根除,且因截污与排涝设计统一标准也致工程造价大幅增加。此前,相关部门称深隧成本相当于地铁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东濠涌试验段的单价已超过地铁隧道的造价。如此,如何解释?其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另一方面,解决城市排涝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建深隧只涉及城市集水网络中的几个主干通路,而现实中老城区排水渠道处处梗塞,水浸街成家常便饭。几条深邃是否就是全面解决老城区水浸街顽疾的救命稻草?正如仅打通人的主动脉,而相连的细血管阻塞,如何能确保人的全身血液畅通?如何排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环评指出盾构施工建隧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和地层移动。换言之,其对地面建筑的破坏风险得到承认。深隧挖掘深度远大于地铁,对沿线地下水位及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带来的风险是否有科学的评估?在建筑物密集的老城区,会不会出现地铁施工导致康王路地陷、大楼开裂等同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要建的东濠涌深隧谓之“试验段”,问题是这一“尝鲜”之举此前似乎并没见到充分的公众讨论及专家论证。这不能不让人疑惑和担忧:拿巨额财政资金来“试验”举重若轻的依据何在?其决策程序是否经得起推敲?深隧试验会不会重蹈“黑漆路”的覆辙?正如投入15亿元搞海珠有轨电车“试验段”遭到质疑一样,造价不菲的东濠涌深隧“试验段”也必然要面对社会的拷问。

  有必要指出的是,白云山隧道项目计划“空降”而引发强烈质疑的案例依然历历在目,其呈现的问题正是决策程序忽视征询民意和科学论证不足。相对于白云山隧道,公众对于深隧工程相对陌生,未必会形成质疑浪潮,但这不等于工程可以闭门决策。专家已发出的对东濠涌深隧试验段计划的质疑,可以视为一种善意的提醒之声,应当得到重视。

  应该说,近年来广州为治水绞尽脑汁,耗费巨大,但效果依然不佳。政府一片苦心,要寻求别的办法,值得肯定。但是,即便广州要在挖深隧方面“吃螃蟹”,气魄够大,勇气可嘉,也必须严格按照重大公共事项的决策程序进行充分论证,求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实际效益,以取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