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压中国国企,救不了西方经济

2013年04月11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钟 声

  无端给中国国企下绊子,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主义做法,既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也有悖经济全球化大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所上升,打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成为惯用招数,中国国企频频遭遇压制。

  某些西方国家的高官和智库屡屡发表攻击中国国企言论,抱怨中国国企“依靠政策扶持”、“不公平竞争”、“不透明、效率低”。为了一己私利而肆意编造,在事实面前终究站不住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余年来,中国国企进行了深刻变革,全方位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国企完成多元化转型,不少已经上市,其中一些还是在美国上市的。对中国改革稍有研究的人,不应忽略这一基本事实。

  细看西方国家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国企在各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铁路公司、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等就是有名的例子。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兴起凯恩斯主义,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西欧国家一度出现“国有化”运动。根据经合组织数据,2008年欧元区国家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为1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强化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政府注资苏格兰皇家、哈利法克斯和劳埃德三大银行等,均属临时性国有化。

  国企并非中国独有,企业所有制性质与垄断、效率、透明度也没有直接关系,国有经济并不意味着垄断,私有经济也不意味着自由竞争。但是,一些人唯独对中国国企泼冷水、扣帽子、下套子,如此双重标准只能将其虚伪内心暴露在世人面前。

  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深陷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危机,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充分暴露,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上升,中国发展更是备受关注。西方国家一些人对此深感忧虑,试图通过打压中国国企起到敲山震虎乃至釜底抽薪的作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体制,压迫新兴市场国家服从其主导的规则。

  无端给中国国企下绊子,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主义做法,既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也有悖经济全球化大势。国企和民企都是平等的市场参与者,都在为本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球策略执行总监、荷兰人奈斯安所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只有一个则孤掌难鸣”。面对经济不景气的现实,西方国家的一些人与其费尽心思打击别国国企,不如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认为奥数竞赛遭打压证据何在?    2015年07月31日
  • ·支付宝们打压得了吗?(图)    2014年03月20日
  • ·无店铺零售新规并非打压网店    2015年05月08日
  • ·放大食品标签不如打压垃圾食品    2014年03月03日
  • ·螃蟹效应    2010年09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