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股新玩家

2013年04月02日 08: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钱杰

  4月1日是香港公众假期复活节的最后一天,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胡女士并未像往年一样外出度假或找朋友喝早茶。她有一件大事要办——开立A股账户。一大早,她就揣着自己的银行卡、回乡证和租房合同赶到招商证券深圳东门南路证券营业部。

  胡女士是来这家营业部开户的第一位香港投资者。一位粤语熟练的客户经理首先带她到VIP客户室观看投资A股的教育短片。客户经理发现她准备的资料里缺少由内地公安机关出具的临时住宿登记证明表,便主动提出陪她去附近的派出所办理。等胡女士回来时,营业部柜台前的4个座位已坐满了正在申请开户的投资者,其中3位都是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或台湾人。

  “多年以前,我曾通过亲戚的账户炒过A股,但始终觉得不放心,投入不多,现在自己可以开户,当然更方便了,所以我就赶紧来开户。”胡女士长期往返深港两地,过去几年通过投资B股在内地股市小赚了几笔。眼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她早就在口岸附近的银行开立了人民币存款账户,目前存款主要用于购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准备过一段时间拿出小部分存款买一些A股。“先观察一下看看,好赚钱就多投一点。”

  像胡女士这样赶早尝鲜A股的港澳台同胞不在少数。在上海居住了21年的台湾人李小姐也在4月1日早上赶赴申银万国上海双流路营业部开立A股账户,陪同她一同前往的还有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和不少熟识的台湾朋友。这些朋友的三证(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香港\澳门居民身份证、公安机关出具的临时住宿登记证明表)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当天只是前来“围观”,但他们都明确表示过几天要来开立A股账户。“大陆的经济发展比台湾快得多,股市容量也比台湾大,A股的机会应该比台股多,再说人民币升值这么快,持有人民币肯定好过持有台币。”一位准备开户的台湾同胞如是道出了他对A股的热情。

  在港澳台居民比较集中的深圳罗湖区和上海西区,纷至沓来的港澳台同胞让证券营业部热闹非凡。以招商证券深圳东门南路证券营业部为例,当天一共迎来近20位开户的客户,其中有8位是香港或台湾客户。

  能在当前相对疲弱的行情中迎来这样的“开门红”,与营业部所处地理位置大有关系。这家营业部离香港人平时过关的罗湖口岸很近,乘地铁过一站即达,附近写字楼里大多是香港人开的公司。该营业部总经理叶东透露,营业部此前几周在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多个银行网点开展了宣传活动,目前预约开户的香港人已有几百位,预计他们投入A股的资金至少有1亿多元。“这些新客户大多是高净值人士,是我们财富管理服务的潜力客户。他们更看重券商服务,而不是佣金的高低。”

  过去两周,平安证券、申银万国的营业部不断接到个人投资者咨询港澳台居民开立A股账户细节,预约开户的港澳台同胞本周将陆续开户。一些券商设立了港澳台居民开户绿色通道,准备通过赞助港澳台同胞联谊会来接近潜在客户。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约为45万人。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群体多为高净值人士,他们获准投资A股市场后,也许可以为A股带来数百亿元增量资金。不过,A股市场对境内港澳台居民开放的实际影响远不止于此,预计未来A股将逐步对整个港澳台地区的居民放开限制,这不仅将增强A股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境内投资者的结构。此外,此举打通了境外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将鼓励更多的海外人士持有人民币,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宽容“玩家” 希望广州走在前列    2015年04月01日
  • ·年轻人为何如此迷恋“网游”    2014年11月03日
  • ·原来网游也可以如此充满正能量    2014年01月10日
  • ·小村官,大玩家    2013年07月15日
  • ·“禁打陀螺”勿以罚代管    2016年07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