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长江刀鱼、鲥鱼、河豚照例成为人们“口福”的向往和媒体的话题。这三种水中动物因为它们的肉质太鲜美,在被人类发现几千年后,一直充当美味佳肴,也够“倒楣”的。以刀鱼为例,据说产量逐年下降,上世纪70年代时每年捕捞量还有4000吨左右,至2008年降至100吨,到2012年,年捕捞量已只有40—50吨,这个数字我怀疑有夸张的,因为去年刀鱼最高价格每斤达到6000元(3两以上),超过半斤的市场价可卖到8000元,身价的飚升和产量的下降,按“物以稀为贵”的常理推测,刀鱼危矣!
在我幼年时代,长江刀鱼、鲥鱼,和鲫鱼、鲢鱼等鱼种的价格并无大的区别,只不过刀鱼、鲥鱼有时效性,只在清明前后面市,一般农民家庭都是吃得起、也很容易买到的。不过刀鱼虽鲜,但由于它小刺太多,小时候家里虽年年能吃,但我对它的“印象”并不好,直到近十年,我知道刀鱼、鲥鱼和河豚已进入“鱼类贵族”行列,身价之高,已不是我辈“口福”企及,不过,虽然媒体年年为刀鱼、鲥鱼、河豚的濒危和价格离谱呼喊,但以刀鱼为代表的“贵族鱼”,产量仍一年比一年低,个头也一年比一年小,而其实它们的危机已不仅是数量的减少,而更是物种灭绝的威胁,在暴利驱使下,已滥捕到不顾及刀鱼子孙的地步。
这两天,媒体又“兴奋”地谈及今年因中央禁止公款吃喝而刀鱼价格大幅下降的话题,但据说正宗的“江刀”(指江阴至扬中段长江所捕刀鱼),每斤也仍维持在800元以上,绝对不属普通工薪族的日常菜肴。而价格昂贵的背后,则是刀鱼物量的更加减少,所以,今年刀鱼虽“降价”,但其“贵族身份”未降,依旧是稀有濒危物种,故这种“降价”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一旦公款吃喝回潮,价格马上就会升上去的。
这些年,我们年年在呼喊保护野生物种,除大熊猫因常担负政治任务而成为“国宝”备受重视之外,其他很多珍稀名贵物种并未受到切实保护,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过去活跃的“活化石”白鳍豚,上世纪80年代普查曾观察到400头,到本世纪初已绝迹;上世纪还存在的中华鲟重要分支白鲟,在长江中也已没了。现在,这个“厄运”已开始降临到长江“三鲜”头上,所以,我觉得现在不是谈论刀鱼价格“降不降”的问题,而是如何在长江留住刀鱼身影的问题,若过度捕捞,弄得没有刀鱼“敢”游到长江上来产卵了,我们能对得起子孙吗?
长江中鱼类减少或濒危、珍稀鱼类灭绝或“芳踪难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生存状态(地形水貌)发生变化、水质持续被污染、水上交通工具的影响、渔民的过度捕捞等。以渔民捕捞方式为例,现在不仅鱼网洞孔越来越细密,而且更有无良渔民使用电网滥捕,这就大小不论、赶尽杀绝,对长江生物资源而言,是毁灭性的。据说现在市场上有2两左右的刀鱼在出售,这么小的刀鱼应该捕、应该吃吗?这就是现代版的“竭泽而渔”,在利益的驱使下,长江中的名贵、珍稀物种命运岌岌可危,更不要说已在我们时代灭绝的那些物种了。
所以,我以为在长江中实施全面禁渔,已是非常紧迫的事情,长江流经七省市(自四川至上海),所以这件事应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制订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政策,包括对渔民的安置等,全面禁渔并非彻底永久封江,可以实施保护性的年限禁渔、季节性的禁渔,或实施分江段、分时段休渔等措施。如为了保护刀鱼的繁殖生衍,不妨下决心实施三年至五年内,在每年的3月至5月禁捕刀鱼,待生态恢复后再开渔。对渔民的安置和管理,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解决好,长江禁渔(休渔)就是一句空话。长江实施禁渔的同时,还应设立一个常设的长江生物物种专门保护机构,全面负责对物种的调查、监测、研究和保护,每年向社会发布长江鱼类物种的生存信息,以便使长江鱼类物种的开捕、禁捕能有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使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及物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