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挤“水分”增“养分”才能促消费

2013年03月28日 09:25   来源:光明日报   周继坚

  3月27日媒体报道,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消费增速突然放缓,高档餐饮及名酒消费明显下降。商务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和高端白酒的销售大幅下降,据抽样调查,北京、上海、宁波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分别下降35%、20%、30%左右。

  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之风被压下来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也有人担忧,消费增速放缓会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应该说,经济企稳回升之际,确实需要消费拉动,但更应看到,公款消费所产生的“消费旺盛”景象,是“虚胖”的消费,更是畸形的消费。这种消费过多依赖公款支撑,伴随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不仅不能代表真正的需求,还是权力失范的体现,是不可持续的。

  长远来看,提振消费的核心在于民间消费能力的提升,即让城乡居民敢于消费、有钱消费。当前消费不振的原因,一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少数富有人群的消费需求有限,大量普通居民因为手里“差钱”,有消费需求却没有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过度依赖高档消费拉动,对中低档消费市场重视不够、开发不足。此番消费增速放缓,就很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首先必须挤掉以往消费模式中的“水分”,使全社会消费的肌体健康起来。这就必须直面消费增速可能下降的现实,并变压力为动力,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转型。切不可因一朝增速下降,就重回老路,动辄想方设法刺激消费。须知,真正的消费需求不是靠刺激出现的,只有当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匹配时,消费才能被释放出来。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题中之义,也是祛除市场中扭曲消费的现实需要。“开弓”没有“回头箭”,聪明的商家理应转变经营理念,不要寄希望于继续在公款消费的大树底下“乘凉”,而应该认真提升服务品质,开发多元的服务项目和产品,面向广大居民,满足他们的消费需要。

  民间消费市场需要培育和呵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切实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加快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进一步控制大宗商品如房地产的价格泡沫,避免单一消费品种过多挤占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的“养分”增加了,消费这驾“马车”才能产生持续强劲的动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