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顶层无设计,自考怪题意义有限

2013年03月25日 07:29   来源:红网   王志军

  23日,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校区进行首次自主招生测试,7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综合面试”。测试中,除了意料之中的农业类试题外,教授、孕妇、运动员、企业家、将军、劳动模范、大学生和医生遇海难先救谁,以及性格心理测试问题,都让考生大呼意外。(3月24日《华西都市报》)

  应该说,报道中8人遇海难先救谁并不是个新鲜题目,其实跟那个母亲与妻子落水先救谁的题目如出一辙,属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两难式”题目。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但并不是一定要成为领导者。这种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出应试者的领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际上,“怪题”不仅四川农大独有,譬如,近日“北约”有“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编笑话”,此前有复旦大学“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诸如此类考题,让学生或“掀桌子的心都有了”,或“当场就懵了”,或“大呼意外”。之所以如此,当与其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直接联系。从小学到中学一以贯之的纸上谈兵的知识灌输和题海战术,长期“压迫”而不得“反抗”,只能顺从,无形中习惯了被“奴役”,创新潜力和内在活力难得有释放机会和表达场所,且面试中的高低,更多要见于平时课外积累的思想与能力之功。而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在此意义上,怪题也不怪,只不过是自主招生的大胆尝试和对基础教育的一声断喝。

  “怪题”就像春雨一样,来得正是时候。只是,基础教育的田地还过于干旱,尚不能提供丰沛的滋润。目前普通高中在日常教学、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上,都与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目的和标准远远未能衔接,造成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断层。再向前延伸,这个断层早在小学就已经开始产生。因此,可以说,自主招生题目,也是一场“脑筋急转弯”的游戏。作为高考改革一种探索实践形式和创新补充方式的自主招生,要想真正招到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显见仅靠几道怪题的微乎其微的作用,难以达此目的。当下,需要顶层设计对基础教育下决心、见实效地纠偏,补上基础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短板,回归教育人本人文的理念。这不仅能够有效消弭高校自主招生中尴尬,而且将会有力推动基础教育从单纯书本教育向全面能力教育的转型;不仅是高校自主招生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须。

  同时,自主招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需要加快完善。首先要尽快扩大自主招生的两个覆盖面。目前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尚不够多,同时招生覆盖范围仍然太小,没有开放到更广大考生,影响到自主招生的质效。其次要努力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尤其在面试学科专家的遴选方式,对考生的测试方式,以及专家和考生的互动形式上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