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规定干部培训禁搞同学会 还有一种"勾肩搭背"

2013年03月25日 09:48   来源:解放日报   司马心

  这真是一个“明察秋毫”又“鞭辟入里”的规定——数日前,中组部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学员管理、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学风。这个规定强调诸个 “不准”,学员在校期间及结(毕)业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也不得确定召集人、联系人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不得利用同学关系在干部任用和人事安排以及子女入学、就业、经商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谋取私利。

  这个规定很有针对性,也颇具“专业性”,因为“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已成为官场之上的另一种 “勾肩搭背”、某些干部中的另一股不正之风。

  干部教育,是那么重要,例如党校、培训班等等,本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基地。然而也有这样的官员,他对于去“学习”的莫大兴趣,不在于加油充电,而在于“人脉”也。有的“学员”,半年三月,什么也没听进去,“成果”却是“结识”了一批同学;有的“学员”,住校驻班,什么也没学到,结业时却得到一本 “通讯录”——那可是宝贵的“联络图”呵,何止“三百六十处”?“出去”之后,“小圈子”更加紧密,“联谊会”、“同学会”更是“活动频繁”,“召集人”、“联系人”常年一呼百应,聚会之上、杯觞之间,其意不在于酒肉,也不在于闲侃神聊,而往往在于发展“关系”,互相提携。更有甚者,在某些“同学会”上,相互拜托有之,请君引见有之,“拉兄弟一把”有之,“包在大哥身上”也有之。这里头既有仕途官道上的投桃报李,也有生意场中的暗渡陈仓。

  其实这样的“勾肩搭背”,并不只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学风问题,利用各种渊源,编织和扩张关系之网的纽带,可谓不择其道。比如某些“同窗聚会”,便不是少时同学,十年未见,偶一之相会,那是校园里头,同校同系,“出去”之后,雄踞一方者,才有资格定期“碰头”,多的却是“资源共享”、你托我帮。又比如某些“MBA”的班,进去之人,大多已非青涩学子,而是有点“事业”的准“成功人士”,所以虽然学了什么令人怀疑,但一张新的“联络图”却已“加重搞活”,于是某类“同期会”等等,就成了仕途商场上“勾肩搭背”的又一种上“层次”的平台。至于本来素不相识,因“公”联袂游过一趟山水,甚至同赴拉斯维加斯“小来来”过一把的,回来之后,也要开“总结会”,还要一季半年“定期聚会”不断,就更是离奇,却也视之平常了。

  “小圈子”、“同学会”等等,这样一种“勾肩搭背”,说是一种新的不良风气,其实又是旧糟粕的沉渣泛起。中国旧时的封建官场,讲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发展到后来,就是朋党,不但讲人身依附,而且搞党同伐异。同出师门,叫做“同门”,必须相互庇护;同届及第,叫做“同科”,做了官要勾连一气;便是同年进学的秀才,也叫“同案”,互相要加以提携;至于旧军界中,一起吃过兵粮的,则叫做“同袍”,到哪也要抱成一团……拉帮结派,是封建的通病,本不足奇,奇怪的是我们有些本该是“公仆”的人们,居然忘记了“要搞五湖四海”这六个大字,反而沉湎于官场的“小圈子”,深陷于宦海的“交际圈”和关系网,岂非咄咄怪事。

  官与商不能“勾肩搭背”,我们要高声喝止;而官场里的这种“小圈子”,则是另一种“勾肩搭背”,我们同样要高度警觉。中组部的诸个“不准”,宣示了庙堂之高,对于这种“勾肩搭背”的警告,直指流弊,振聋发聩,我们决不要置若罔闻——还是小平同志那句话,“‘小圈子’这个东西害死人哪”!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