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生态文明建设要恶补荒漠化治理课

2013年03月21日 08: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3月19日,全球最权威的防治荒漠化的学术组织———第11届国际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展大会在京开幕。会上传出的信息是:我国在绿化沙漠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荒漠化在局部地区仍然在加剧。

  向荒漠化要土地关系中华民族生存空间战略大计,关系沙尘暴、二氧化碳排放等重要生态指标改善,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荒漠化治理我们欠账太多,是时候补上这一课了。

  这次大会有两个“特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是全场基本上英文发言,没有翻译;二是在座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少。关于前者,有人向笔者透露,主要是因为这个组织是纯学术组织,经费有限,请不起同声传译;关于后者,一位印度的学者告诉笔者,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着很长时间的开发历史,现在荒漠化形势比较严峻,所以对荒漠化问题更重视。

  这次大会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他作为唯一一个企业家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感动了多国科学家。笔者就此与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进行了沟通,这位学者说,王文彪的经验虽然好,但是要推广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必须有持续的产业化跟进,这在很多地方是难以做到的。

  上述现象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荒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二是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潜力很大;三是荒漠化治理“很差钱”。这三个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国人启动大智慧、拿出大魄力、把荒漠化治理当做大事来抓,要“喊破喉咙”,更要“甩开膀子”。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采取综合政策,吸引全社会注意力、资金,投入到荒漠化治理。为此,王文彪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已经呼吁过多年,多数政策还未落实。这包括:在土地政策上,放宽荒漠化土地出让方式,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在财政政策上,国家资金要进一步向荒漠化治理的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实践项目倾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以市场化模式治理荒漠化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扶持;在人力资源政策上,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科研人员投身荒漠化治理;在社会舆论上,要向全体公民讲清荒漠化治理对于拓展全民族生存空间的战略意义,并鼓励每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防沙治沙,形成全民治沙的新局面。

  上述各方面的政策建议,并没有特别重大、特别敏感的地方,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回应,还是重视程度不够,以致欠账越积越多。向沙漠要绿洲,就像向吝啬的劫匪要捐款,难度自然可想而知。但是,荒漠化是人类活动的恶果,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把沙漠治理的课补上。今年夏天,第四届库布奇国际沙漠论坛即将在内蒙古库布奇沙漠召开,库布奇是中国第七大沙漠,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库布奇已经绿化近5000多平方公里,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阻挡了风沙对京津的侵袭。要让库布奇模式复制,只靠企业家的觉悟是不够的,它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全民的参与。时不待我,行动吧!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