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奥巴马中东之行很纠结

2013年03月20日 08: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益文

  3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启程前往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及约旦访问,开启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访。此行能否重启中东和平进程的机会之窗?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会否有新的调整?奥巴马乘坐的“空军一号”尚未起飞,国际舆论已经普遍不看好这次访问。白宫和奥巴马本人也急于降低外界对此访的期望值,声称这次不会带去什么“宏大的和平计划”。可以看出,奥巴马在中东问题上很纠结。

  奥巴马本来是希望在中东问题上有所建树。第一任期之初,奥巴马心气很高,在2009年6月的开罗演讲中,高调谈及巴以问题,重申以“两国方案”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期待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新开端”;在2011年5月的中东政策讲话中,又再度提出“重启巴以和谈”的建议,声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界应以1967年的边界线为基础”,并期待借“阿拉伯之春”的势头推动中东北非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运动”,美国对中东外交也要由此翻开“新篇章”。

  怎奈事与愿违。巴以和谈于2010年恢复,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又中断。巴勒斯坦民众认为奥巴马“口惠而实不至”,以色列民众对奥巴马的好感也急剧下降,奥巴马在国内的政治对手抨击他“背叛了盟友以色列”,可以说奥巴马多头不落好。“阿拉伯之春”变成了“阿拉伯之冬”,中东乱上加乱使得美国在地缘政治上没有取得预期收获,以色列的地缘安全环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奥巴马对“阿拉伯之春”的热情被当头泼了凉水。

  中东地区的另两个关键问题到现在还无解。奥巴马政府把推翻巴沙尔作为对叙利亚政策的首要目标,又不愿轻易直接卷入军事干预。在伊朗核问题上,口头表示坚持对话和外交方式,却又多方制裁和孤立伊朗,层层加码。

  奥巴马之所以在中东问题上纠结,主要缘于两点:一是中东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二是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多元性。

  冷战期间,美国在国内犹太集团的游说下,把以色列作为抓手,以能源利益为重要目标,平衡各方力量,并同前苏联展开势力争夺,深深地卷入中东问题。冷战后,美国又把民主、反恐和防扩散作为中东政策的支柱,实际上这些往往成为打压异己的借口,造成更多的地区冲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中东追求的政策目标之间往往相互矛盾,言行不一,顾此失彼。

  中东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奥巴马第一任期力推美国全球战略“再平衡”,将亚太和中东作为外交政策重点,并向亚太地区倾斜。但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热度不减反增,牵涉奥巴马政府很大精力。

  美国凭借自身实力地位和在中东的影响,是有开启中东和平进程之窗的条件的。奥巴马不想纠结的话,就要在中东政策目标上有所取舍,少从美国的私利和国内政治出发考虑问题,多从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着手行动。而这正是美国历届政府所缺乏的。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