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长会讲述怎样的财政史

2013年03月08日 08:41   来源:中国网   朱永杰

  2013年,中国政府计划要花13万多亿元。代表们普遍认为,权力的监督要在花钱问题上监督,要有规矩地花钱。预算是最核心的东西,不能简化对待。据称,全口径预算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包括公共收支、国有资本、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在内的政府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决算机制。“预算外资金”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3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5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过这句话,被广为铭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下,财政都是个大问题。翻开历史长卷,因财政危机引发的政治风波和经济巨变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是从财政改革起步的。每一次财政改革都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深深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进程。财政兴则国家兴,财政弱则国家弱。财政收入是否丰裕,财政支出是否合理,社会公正能否体现,对国家的统一或分裂、政权的稳固或动荡,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中国封建王朝每个朝代后期的统治危机,还是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古今中外的财政史一再表明,财政危机是导致国家分裂、政权更迭的重要导火索。

  财政制度包括税收制度和预算制度。财政信息也不例外,包括税收信息和预算信息。作为一个财政局长,一收一支之间,就掌握着许许多多重要的政治信息。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财政局长心中有着坚定的依法理财信念,依法征收,依法支出,那么不用紧盯政府账本,政府也不会乱花钱的。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财政局长不当家,几乎都是傀儡和帮凶。这么说话,不好听,也难听,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说是傀儡,是因为党政一把手的话都是“圣旨”,不敢不听,哪怕支出再不合法不合规,也得入账;说是帮凶,是因为面对一些“软费用”支出,他们还出主意想对策,全力兜底,为党政一把手“分忧解愁”。

  举例来说,一些地方的维稳费用哪怕是天文数字,也都悉数入账;一些地方“跑部钱进”的费用无论大小也都悉数入账;一些地方“卖公车领车补”的巨额支出悉数入账;一些地方铺张浪费的费用都可以签字报销……种种让纳税人看了心寒的支出,年复一年,都由财政报销,却没见有人为此担责受到追究甚至被法办。每位财政局长离职后,如果让他来讲述本地的财政史,这些见不得人的支出,他会怎样乔装打扮才会瞒天过海呢?实在不可思议。

  著名经济学家J·熊彼特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它的文化水平、它的社会结构、它的政策所部署的行动,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东西都被写进它的财政史之中……谁懂得如何倾听它的信使的声音,谁就能在这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加明了地识别世界历史的雷鸣。”如果扎紧财政“篱笆”,就能从根本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且是铁笼。财政史惊心动魄,财政改革更为惊心动魄。

  改革,改革,每个人都翘首以待。当下,和急迫的财政改革一样,官员的财产公示也是个“牛鼻子”。权力只有在财产公示之下会清白无辜,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为自己服务。如果寻找改革的切入口,这就是两个最为叫好的切入口。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