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下水污染:潍坊两天排查715家企业,到底是咋查的

2013年02月19日 07:08   来源:红网   徐云鹏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山东潍坊许多化工厂、酒精厂、造纸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至1000多米下的水层,污染地下水。此事引发网络热议。潍坊市17日对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独家回应称,截至目前,潍坊市环保局已排查企业715家,暂未发现帖文反映的问题。(2月18日《京华时报》)

  从2月15日下发全面排查的通知,到17日对媒体进行回应,潍坊市对715家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前后仅用了两天时间,而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市15829平方公里内的12个区县市。足见,措施之及时,办事效率之高,排查速度之快,确实令人称奇。

  然而,快速度、高效率,既能体现政府重视程度,也容易产生“萝卜快了不洗泥”之嫌疑。比如,两天排查了715家企业,是打电话、听汇报还是深入现场眼见为实?是层层向下委托检查还是级级向上虚报?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还是一沉到底精细盘查?排查人员都是谁?用什么方法排查的?督导组是怎么督查的?都值得认真追问,一一弄清核实。

  人们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疑问,并不是太矮情,而是要求证排查的质量,回答人们的质疑与关切。因为这早已是国人心知肚明的规律:但凡涉及到对当地官员或政府问题的举报,即使已是铁证如山,铁板上钉钉,只要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不亲自查办,只要是交回当地相关部门查处并上报结果,其结果总是“查无此事”,不是“无理访”,就是“不实举报”或“纯属诬告”。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政绩共同体作祟,二是相互利益纠葛。说白了,彼此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工作,都是一根绳上拴着的蚂蚱,有谁愿意拔起萝卜带出泥呢?

  但是,还必须要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许多企业将污水压到一千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这种做法的性质之恶劣和危害之严重,是不言而喻的。一经查实公布,势必要引起广大居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极度焦虑与恐慌。更何况,已有网民佐证:“家乡的水已变质,很多人得了一些疾病,像癌症,一些地方政府漠视企业违法排污”,等等。显然,这是一件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康健、生命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决不可小觑。潍坊官方有必要告诉公众,两天排查715家企业,到底是咋查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煤气安全排查更需要"马前炮"    2015年10月12日
  • ·大排查刚过怎么就大爆炸了    2015年08月24日
  • ·排查建筑隐患应拓宽举报途径    2015年07月06日
  • ·“裸官”只查不晒有何用?    2014年08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