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起底“裸官”既要挤水分更要敢公布

2014年08月07日 07:55   来源:红网   晴川

  新京报记者梳理各省份行动方案发现,至7月底,各省份“裸官”摸底调查基本结束。各省份组织、纪检等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本省的“裸官”数量。而调岗则最快要待本月底才能到位。初步排查发现了多少名裸官?对于新京报记者的追问,福建等十余省市均回应“具体数据不便透露”。“裸官”对于各地而言,依旧是一个敏感问题。(8月6日《新京报》)

  自中组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之后,全国各省迅速拿出了“裸官”排查“时间表”和“路线图”。反应之迅速,令人惊喜。对于哪些人应该填写“报告表”,各省的做法也是空前一致:都将排查的覆盖面,定位在囊括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即所有“吃财政饭”的人员。也就是说,如果幼儿园教师在编,也要上报配偶、子女的国籍。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之“大手笔”,实在令人难懂。

  何为裸官?是指其配偶或子女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官员。重点在“官”字。事实证明,“裸官”和贪官之间有相互转化关系,“裸官”更易变成贪官,贪官喜欢做“裸官”。因此“裸官”常常被称为外逃贪官的“预备队”。但是,裸官作为特定阶层,毕竟是少部分人,哪些应在排查范围,应该明确,而不是像人口普查那样撒大网。普通办事员或者幼儿老师,非官无权,连成为贪官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又如何能成为贪官预备队?尤其在当下,跨国夫妻比比皆是。如果涉外婚姻状况也要接受组织审查、登记,这就是赤裸裸的权力之手干预私权领域。不自知反而以法之名,这是将民主法治社会往回逼退。

  有必要将中组部文件仔细研读一番。该文件对“裸官”任职岗位的“负面清单”十分明确,规定“裸官”不得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领导成员岗位”、“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正职领导人员”等5类岗位任职。显然,办事员或者教师,并不在其列。生硬地拉进来,实在没有任何依据。如果组织人事部门还要跟这些不是“裸官”的“裸师”逐一“个人谈话”,让其在“接回家人”和“接受调岗”之间,作出“二选一”选择,真是大滑稽。对“裸师”莫须有打击不说,不惜行政成本梳理普通人家的社会关系,真是闲得“蛋疼”。

  一个细节不得不提。就是裸官登记已于7月底全部结束。按道理说,接下来进入公布名单、调岗环节就是顺利成章的事。然而很失望,我们等来的是各地无一例外的集体沉默。沉默只能意味着其中有难言之隐,或许真“可能遇到了一些特殊案例”使得数据不得不“加密”。这一方面让充满期待的公众悲哀,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疑窦丛生:扩大排查裸官范围的真是意图,是不是想通过“海选”数据稀释有意放跑某些“裸官”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过:摸清“裸官”数量是“裸官”治理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排查裸官时,不仅要防止“移花接木”的滥竽充数,更要防止真正的裸官成为漏网之鱼。对“裸官”不姑息不放任,早查严整治,负面影响和损失自然会少一些。既然名单已出笼,那就要排除阻力,大胆公布,请百姓用眼睛审视监督,拿双手挤掉水分,依规定走好裸官处理程序,同时,尽快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上破“裸官”监管之难题,别让人们一次次地经历过山车般的熬煎。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煤气安全排查更需要"马前炮"    2015年10月12日
  • ·大排查刚过怎么就大爆炸了    2015年08月24日
  • ·排查建筑隐患应拓宽举报途径    2015年07月06日
  • ·“裸官”只查不晒有何用?    2014年08月07日
  • ·裸官数据没必要藏着掖着    2014年08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