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放”烟花爆竹大讨论 针尖对麦芒

2013年02月17日 07: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林远 整理

  在过去一个月里,受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春节将至,由于担心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空气造成进一步污染,有网友呼吁,应禁放鞭炮,过“绿色春节”。在本期“经济参考微话题”讨论中,以“同意春节禁放鞭炮”的“环保派”与“誓要保护传统民俗”的“传统派”为主的两拨网友意见相左,针锋相对。

  “环保派”:烟花造污染

  每逢过年,尤其是除夕和元宵等烟花爆竹燃放高峰期,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环保派”的网友认为,烟花爆竹,必须要禁。

  博友“环保董良杰”就认为,重度污染天气下,大城市应禁放鞭炮。城市的污染源是热力煤电、尾气污染、工业排放、家庭油烟。这些是雪,而爆竹是霜。他呼吁大家不要雪上加霜,让鞭炮成为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灾难。

  博友“无锡新区田炜”也支持今年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他认为,燃放鞭炮既污染空气,又会增加安全隐患,而且爆竹声还影响大家休息。鞭炮燃放后产生的大量垃圾,既增加环卫工人清扫保洁的工作量,也造成马粪纸、包装纸等材料浪费。他觉得燃放烟花爆竹,除了增加了一点喜庆氛围,弊多利少。

  博友“磨小娜”123认为,鞭炮的污染有目共睹,不放肯定比放要好。虽然放炮是传统文化,但是现在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都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老传统不适应新环境,应该重新审视一下。

  “传统派”:年味儿更重要

  相对于想要过“绿色春节”的博友“传统派”的博友则认为,过年不放鞭炮就没有了节日气氛。他们认为,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不太现实。应该采取类似于“规定燃放时间及区域”和“政府统一燃放”之类的方法以求环境与风俗的共赢。

  博友“种子特务”认为,中国人过年不放鞭炮,就和端午不让划龙舟,老外的圣诞节不让摆树一个样。他表示,政府可以控制爆竹销售总量,也可以设立固定燃放点,但不能“禁炮”。

  博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也不同意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他建议,春节燃放鞭炮应该有“三规”,即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数量。此外,他还建议气象部门在春节期间发布“鞭炮燃放指数”,包括当日气压,风向以及悬浮颗粒数量等,以提醒和指导市民有序文明地燃放鞭炮。

  有部分博友则提出,个人燃放鞭炮可以禁止,同时由政府统一少量燃放礼花或爆竹。博友“男演员刘欣”就认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统筹规划、区域兼顾的原则,设立若干燃放点,组织专业人员燃放花炮,既有安全保证,大家又能观赏。

  “创新派”:寻找替代品

  还有一类“创新派”的博友则提出,可以考虑使用诸如“电子鞭炮”一类的替代品,既没有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营造过节的氛围。据悉,很多注重环保的网友已经行动了起来。淘宝网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搜索“电子鞭炮”的 人 数 比 去 年 同 期 增 长 超 过450%。

  博友“王平-飞也飞”也表示,电子炮的声音和闪光度与传统鞭炮极为相似,又可“燃放”多年。将其挂在客厅或阳台,既能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又是一种烘托节日气氛的装饰品。

  博友“刘连仲”更是颇有创意的提出,放电子鞭炮时如果想要有点烟,弄点干冰放进去也可以。

  除了电子鞭炮以外,还有一些博友提出,过年踩气球也很有气氛。博友“TF家族”表示,过年买一堆气球,在家踩踩气球也能模拟出放鞭炮的感觉。博友“周小陶陶”表示支持,称大家一起踩气球也能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声音。对此,有网友很风趣的回复称,踩气球这个点子不错,就是吹气球辛苦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针尖对麦芒”,并非全部    2013年06月04日
  • ·"禁塑令"应学上海"禁放令"    2016年02月16日
  • ·由"禁放令"落地为社会治理点赞    2016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