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春节假期今天结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却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伤,他们被叫做“失独家庭”。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中广网2月16日)
经常听到身边的老人感慨“老了难过喽”,细想也是这个理,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为了孩子,就象鸟儿一样需要四处“打食”,每天只有辛苦劳作,顾不上去体会什么艰辛困苦,转眼,变成了一个不再适应生产线上的奋战而闲赋在家的人,这时候,对外,不再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应付,日子也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可是,时光雕刻的痕迹却越来越重了,乌黑的秀发再也拗不过岁月的洗刷,挺拔如松的腰杆再也架不住地心引力的牵绊,身子骨就这样一天不如一天了,渐渐地由一个照料别人的人变成一个需要被别人照料的人,甚至还成了医院的常客,时不时地还要在那里住上几天。日子变得不再那么清爽了,有时,甚至是在“挨”,一天天地“挨”,我想,这就是老人们口中的“难”了。 如果要是“失独”老人,若想顺利安渡晚年,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从2012年8月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该标准不仅包括一些传统孝道规范,更倡导子女要教父母上网,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由此看来,老年人最需要的“孝”,不是晚辈给了多少物质上的回馈,而是有多少精神上的依赖,对于“失独”老人来讲,精神支柱的倾覆,才是他们心里最深的痛。
“失独”老人由政府来供养,解决问题仍然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离老人最需要的精神赡养还有很大的距离。“失独”既已成事实,就必须勇敢面对,但是怎样能让失独老人的精神得到慰籍,笔者认为,一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用“大家庭”的爱来温暖“失独”老人的心;二是继续健全养老保障制度,从法律层面上给予肯定,让全社会都去遵照执行;三是加强养老院、家庭护理、心理辅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保证失独老人身心得到亲人般的照料等等。
上述补救措施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失独”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相对问题本身,这些都无异于“亡羊补牢”,“马后克”了,如何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独”比例,减少“失独”人数,还需要有关职能部门认真思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国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水平等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