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官回应配车质疑 公车改革需要“大动作”

2013年02月16日 11:04   来源:荆楚网   侯文学

  2月10日,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通过微博公布了自己的公务用车车号云G99099,意在让公众监督,这也被他称作“微改革”。然而,这一举动,却引来公众对其“违规”配备公车的质疑。(2月15日《新京报》)看来,公车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调”上,更需要“大动作”。

  通过微博公布自己的公务用车车号,是伍皓提出的“微改革”在公车改革上的具体动作,此外还包括把“领导专车”改为“公务用车”,公开招募由一两个市民加本系统干部职工参加的10人左右的“市民监督小组”,在本系统公务接待时轮流“陪餐”,定期审查公务接待支出,以进行监督。

  令伍皓推崇的“微改革”,意在着眼于“小事”、细节、细微之处,一点一滴地推出改革举措。应该说,这一理念和概念的提出,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总比那些高喊改革口号而无实际行动,以及为了既得利益对改革设障碍的要好得多。但毋庸讳言,“微改革”显然属于“小动作”,没有触动官员的根本利益,无法根治“公车腐败”的顽疾,甚至不如多年来各地并不成功的公车制度改革试点。

  自1998年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来的十几年,国家机关、绝大多数省市都“摸着石头过河”,启动了公车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形式为车辆集中管理和发放货币化车补,但时至今日,各地车改基本都没了下文,只有杭州市自2009年4月启动车改以来坚持至今。所以如此,就在于它打破了特权赎买的怪圈,即发放的车补不发给个人,全部入卡,只用于交通,局级干部则本人不领取车补,公务用车由公车服务中心提供,这实质上是一种强化公车管理的改革。1998年,大庆市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公车改革浪潮的大幕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后逐渐陷入车补与公车“双轨制”的尴尬境地。2009年,该市车改办副主任于春学称,大庆的车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他认为,“公车是加强管理问题,不是改革的问题”。 此番言论,或许真的有道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而早在2012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同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草案)》。草案要求各级政府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服务等工作的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公车改革究竟是首先搞好顶层设计,还是让地方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进行“微改革”?很需要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更需要高层做出决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