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开年信贷投放过猛,部分银行被央行约谈警告。虽然事后有银行否认此事,但1月信贷增加甚猛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工农中建四大行1月前20天新增贷款3400亿元,环比增长近两倍。虽然货币当局多次重申金融机构要均衡投放信贷资金,但上述情况表明,金融机构信贷“早投放早受益”的经营惯性仍未有根本性改变。
社会生产所需资金自有其内在运作规律。如果将生产各环节以时间为坐标,通常在原材料、机器设备购置环节需要信贷资金支持,而在产品销售环节回笼货款,最终偿还信贷资金,实现信贷周期与社会生产周期在时间上的完美契合。因此,就个体而言,最有效率的信贷投放时间窗口应为购置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笔信贷资金投放都会在时间坐标上高度重合,由于各微观经济主体所处行业与生产阶段的不同,与全社会生产周期相契合的整体信贷投放时间分布大体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其间还要受到气候、节假日和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但总体看,信贷资金投放节奏在月度间、季度间应该保持大体平稳。
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与社会生产在时间上不太契合,主要是受到信贷配给、市场竞争和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等多重影响。
一是信贷配给导致信贷需求前移。虽然近年来我国信贷投放规模较大,但信贷资金仍是一种稀缺资源,每一笔信贷投放都需要经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避免信贷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生产和经营,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尽早获得信贷资金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
二是市场竞争推动信贷资金尽早投放。对借款人而言,信贷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金融机构来说,优质信贷客户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越早发放信贷资金给优质信贷客户,就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虽然优质信贷客户融资较为便利,但由于近年来货币政策基调变化较快,资金成本差异较大,优质信贷客户也普遍倾向于提前进行融资规划,信贷需求存在一定的前移,从而配合了金融机构信贷早投放的经营惯性。
三是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成为“早投放早受益”经营习惯的内在驱动力。以效益为中心的内部考核机制,需要金融机构经理人员在信贷投放时间上有所取舍。在一个会计年度,1月发放贷款,贷款收益可在2月至12月均匀体现;年末发放贷款,不仅当期会计年度内收益较小,而且还要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导致经理人员主观上投放动力不足。在实践中,即使12月实体经济有强烈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经理人员也要想方设法延至来年1月发放。事实上,金融机构在每一笔贷款上的获利程度并没有实质差异,只不过是因为会计年度损益兑现不同,使得经理人员在绩效奖金发放上存在出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信贷资金投放节奏。
信贷周期与社会生产周期不匹配,不仅降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还会增加信贷资金风险。虽然客观上信贷周期难以做到与社会生产周期完全匹配,但通过加强引导、强化监管、改进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等措施,应该可以减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