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除双鸭山大客车爆炸疑团需要信息公开

2013年01月16日 07:44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员 岳中云

  如果政府部门对媒体还停留在应付的状态、提防的状态、回避的状态,公众就很难相信它能搞好公共治理,很难相信它真能为群众办实事。

  黑龙江双鸭山市通勤大客车爆炸事件初步调查结果14日晚上公布了,照理这起11死40伤惨案的调查工作可告一段落。然而,公众的疑团却并未解开,这个疑团的起点就在于政府面对媒体的回避态度。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系列不正常的行为,让人疑窦丛生。从事发4天内记者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采访要求而被推托或婉拒,到矿工称被“封口”、官员给记者递“信封”,首先就给人们一个怀疑的理由,如果你没有问题,没有隐瞒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事件发生后,面对政府通报与医院说法的“打架”,面对政府通报的35人和警方绘制平面图上的37人名字的错位,面对“煤矿是否存在违规生产”“发生爆炸的大客车是否是报废车”等疑问的得不到回应,人们自然而然把疑点指向了政府的回避,如果你没问题,没有隐瞒什么,你为什么不敢直面、正视?

  不能说人们的这种猜测就完全是正确的,也不能说人们的这种质疑就是不正常,是一种天生的怀疑主义。破除人们疑团疑云的关键点,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使信息公开透明的关键点,则是政府部门。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政府不主导这个公开透明,主导了却又遮遮掩掩,都会使事情变得复杂,疑云骤起。只有信息发布的速度、公开的力度、透明的程度,都走在人们产生疑问之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才不会在事件中出现危机。

  有些时候,政府部门的回避未必就是真想掩盖问题,它们也许只是担心言多必失,怕信息过分公开后,容易被舆论揪住不放。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信息内容以海量计的时代,这种担心只会成为政府建树公信力的绊脚石。政府本能地回避、躲避媒体,还是坦然以对媒体、开诚布公以待媒体,是判断其是否成熟、是否能跟上时代的一个基本方法。

  媒体不是天生就想找茬儿,政府的态度决定其工作的高度。如果政府部门对媒体还停留在应付的状态、提防的状态、回避的状态,公众就很难相信它能搞好公共治理,很难相信它真能为群众办实事。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郭美美事件不能留下任何疑团    2014年08月05日
  • ·少女醉死事件仍有疑团待解    2015年05月05日
  • ·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监督    2016年06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