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双鸭山大客车爆炸疑团需要信息公开

2013年01月16日 07:44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员 岳中云

  如果政府部门对媒体还停留在应付的状态、提防的状态、回避的状态,公众就很难相信它能搞好公共治理,很难相信它真能为群众办实事。

  黑龙江双鸭山市通勤大客车爆炸事件初步调查结果14日晚上公布了,照理这起11死40伤惨案的调查工作可告一段落。然而,公众的疑团却并未解开,这个疑团的起点就在于政府面对媒体的回避态度。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系列不正常的行为,让人疑窦丛生。从事发4天内记者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采访要求而被推托或婉拒,到矿工称被“封口”、官员给记者递“信封”,首先就给人们一个怀疑的理由,如果你没有问题,没有隐瞒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事件发生后,面对政府通报与医院说法的“打架”,面对政府通报的35人和警方绘制平面图上的37人名字的错位,面对“煤矿是否存在违规生产”“发生爆炸的大客车是否是报废车”等疑问的得不到回应,人们自然而然把疑点指向了政府的回避,如果你没问题,没有隐瞒什么,你为什么不敢直面、正视?

  不能说人们的这种猜测就完全是正确的,也不能说人们的这种质疑就是不正常,是一种天生的怀疑主义。破除人们疑团疑云的关键点,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使信息公开透明的关键点,则是政府部门。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政府不主导这个公开透明,主导了却又遮遮掩掩,都会使事情变得复杂,疑云骤起。只有信息发布的速度、公开的力度、透明的程度,都走在人们产生疑问之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才不会在事件中出现危机。

  有些时候,政府部门的回避未必就是真想掩盖问题,它们也许只是担心言多必失,怕信息过分公开后,容易被舆论揪住不放。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信息内容以海量计的时代,这种担心只会成为政府建树公信力的绊脚石。政府本能地回避、躲避媒体,还是坦然以对媒体、开诚布公以待媒体,是判断其是否成熟、是否能跟上时代的一个基本方法。

  媒体不是天生就想找茬儿,政府的态度决定其工作的高度。如果政府部门对媒体还停留在应付的状态、提防的状态、回避的状态,公众就很难相信它能搞好公共治理,很难相信它真能为群众办实事。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