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愿农民工下跪讨薪不再成为岁末焦点

2013年01月16日 08:06   来源:人民日报   范正伟

  1365万元,这是自“下跪讨薪”事件以来,陕西富平2600多位农民工日前拿到的工钱。对余下的大笔欠款,这些农民工寄望最多的,恐怕还是当地政府能够继续督促清欠

  “没钱付工资,有钱请明星”,这是陕西富平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重要原因。拖欠工钱的开发商,在项目开盘时曾花130万元,请来明星露面8分钟。当初开发商追求的眼球效应,成为今天农民工维权的免费广告,既是一种极大讽刺,也反映了另类讨薪的无奈。

  娃娃讨薪、跪拜河神、开网络发布会……近来农民工讨薪,越来越成为比拼创意的技术活儿——若非出其不意的怪招,已经很难奏效。问题是,谁来解决这“求新维权”背后的无奈?

  欠薪,不仅是道德问题

  恐怕没有哪一种职业,会像农民工一样,使讨薪如此引人注目。

  与许多行业不同,农民工工资一般年前集中发放。可以想见,辛劳一年的农民工,最大的期盼是什么;而这些工资,对一个家庭的基本生计,又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如果领不到工资,许多农民工甚至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因此,讨薪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讨血汗钱、讨公道的问题,更是一个讨生存、讨尊严的问题。

  我们固然要对克扣农民工薪水的无良商人表达道德义愤,但解决讨薪难,仅靠道德谴责远远不够。面对年年出现的无奈之举,我们需要分析,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工?为什么我们管不住开发商?

  现实中,农民工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往往忽略乃至放弃了一些基本权利。比如,很少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工资纠纷,就会说不清道不明;而费时费力的司法诉讼,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民工望而却步。这才让各种另类讨薪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开发商可以花130万元请明星,也可以在政府干预下拿出工钱。可见,对一些欠薪者来说,不是无力支付的问题,而是利益权衡使然。真正的问题在于,“有的企业经常拖欠,还照常能揽到大工程,银行贷款也正常,资质也没有降低。”2011年刑法修正案虽然设立了“恶意欠薪罪”,但因判例很少,威慑力尚未充分发挥。而导致欠薪问题的层层“转包”,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依然是许多地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公正,需要均衡机制

  无论是组织清欠治欠机构,还是公开欠薪企业黑名单,抑或是上级领导亲自过问,各地治理欠薪问题招数不断,之所以没能根治,确实像一位老同志说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究其本质,欠薪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许多欠薪问题的难解,一些另类讨薪的出现,就是因为,本该由法律解决的问题,最后却往往通过行政手段解决。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解决欠薪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平衡劳资双方的博弈能力,加大对欠薪者的制约力度。比如,建立系统的信用机制,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贷款、从业资质方面加以限制;建立起工资赔偿基金,一旦发生欠薪事件,便从基金中垫付赔偿。

  正如学者所言,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建立在各个群体和阶层权利大体均衡的基础上。我们关注农民工讨薪问题,是为了将其背后的社会权利问题纳入关注视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担忧“用工荒”时,应该想到“讨薪难”;在关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不应忽视劳动者的基本正当权益。只有当年终讨薪不再成为岁末焦点,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少一些盲点、多一些亮点。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