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北经济寻找方向

2015年04月13日 07:11   来源:工人日报   方大丰

  香港股市飙涨。人们“确信”,攀上4000点的A股不再显得那么令人恐慌。渐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比人们预期的要好……在本周诸多热点之中,利好不断,唯一让人感到些许沉重的是东北经济。

  “告急”——这是前不久英国《经济学人》对东北经济低迷的描述,一些人认为这有点夸张,但多家全球知名媒体专文谈论东北经济“问题”表明:东北是全球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一季度,东三省有些难看的经济数据,令本周实地考察的国务院有关领导感到“揪心”。

  种种迹象表明,“振兴东北”战略实施至今,并没有取得令人足够满意的成果。而各界均感沉重的还在于——仅仅经历了上轮经济扩张周期的短暂繁荣,东北仍然是一个“裸泳者”。

  在“新常态”语境下,东北地区经济今年的下行压力仍将很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表示:“这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在上月底召开的题为“改革与创新——新常态下求解东北振兴”研讨会上,许多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和学者都在把脉东北,为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支招。各方面的意见均认为,比经济失速更值得担忧的是:东北一直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上有所迷失。

  “东北现象”曾经作为市场经济视野下经典的区域经济“模块”进行过多次讨论,倾向一致的看法则是——计划经济在东北进入最早,退出最晚。东北财经大学杨光教授认为,东三省遇到的困难,正是“旧经济”的困难。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东北现象”有点像个伪命题,因为“东北现象”并非完全东北独有,也并非完全是东北自己造成——它仅仅是浓缩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诸多犹豫、停滞或其他难以一时根治的制度性沉疴。

  比如,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有关专家曾经统计过35个大城市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发现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的投资率都超过了70%,位居35个城市的3、5、8、13位,普遍偏高。而深圳、东莞、上海、广州、佛山、北京是投资率最低的城市,也是经济最活跃、最健康的城市。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推出的“振兴东北”战略一度令东北人欢欣鼓舞,而不少学者则曾经提醒,要谨防包括振兴东北在内的区域经济战略成为新一轮“等、靠、要”的温床。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经历十多个年头的“振兴”,东北经济仍然深陷于对国家政策和投资的严重依赖中,其不景气的原因已经几乎没有争议:东北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重镇,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依赖”——政府过于强势,对经济干预过多、过细;国有企业独大,民营经济疲弱。

  人们特别注意到,在国有资本、国有工业“二人转”的大背景下,东北区域显著存在民间创业激情被压抑的现象。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教授举例说,“东北的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喜欢找国企、找政府,拉关系,而不是开拓市场。”

  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是东北振兴最大的瓶颈。而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实现东北微观经济基础的再造,关键还是要从政府改革下手,简政放权,把政府伸得过长的手缩回来,给民间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国家区域性战略规划渐次推出,人们欣然谈论新规划时,尤其不能忘记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东北振兴不能“等、靠、要”,而要靠“闯、改、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