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思昆明机场旅客滞留混战别忙往选址上扯

2013年01月07日 08:28   来源:荆楚网   陈庆贵

  1月3日起,昆明长水机场出现大雾天气,导致当天440个架次航班取消,官方称近万名乘客滞留。机场一度陷入混乱(1月6日《京华时报》)。

  混乱已然过去,当下最需要的是从危机中理性反思,并从反思中找到防止类似危机重复上演的良策。我注意到,在危机过后的反思中,机场选址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硬件问题被提上台面质疑。在我看,反思别忙往选址上扯,至少往选址上扯还嫌早了些。

  有观点认为,就地势图看,长水国际机场介于昆明和嵩明之间,而机场海拔比昆明城区和嵩明的海拔都要高。而机场比附近地势相对又较低,机场西部、西北部最高点约2200米,东部、东南部达到2500米。也就是说,机场是个小洼地,大面积冷空气从西北方向缓慢而来,越过机场西北部高点,按照冷空气爬升在半山腰会出现雾天规律,当然机场附近最合适不过。再加之近几日昆明天气忽暖忽寒,冷暖空气交汇更容易形成雾气。我无意也无从对此观点加以驳斥。我的问题是,黄牛已过了河,拽尾巴有用吗?机场已经运营,质疑诟病选址者,当初干什么去了?退一步讲,就算选扯有问题,既成事实能改变吗?机场能搬掉吗?

  两害相较取其轻。面对现实,相对于反思机场硬件问题,相关方面应当做和所能做的正事恐怕是:认真反思应对危机软件方面存在的不足。

  事实上,针对机场选址质疑一说:昆明机场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此次大雾天气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事件发生,不排除今后升级盲降系统的可能。昆明机场相关人士介绍,将来如果采用了二类盲降系统,能见度在400米以上时,也可以完成起降了,这样就能更好地应对大雾天气。显然,这种反思因对才是有益有用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才无患。我所谓的软件反思,至少包括当下被公共空间普遍质疑的诸东东:大雾锁机场为何事先未预警?云南省气象台相关预报员表示: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预警,必须要有三个或以上地区出现能见度低于500米的大雾。1月3日,长水机场出现大雾,但就全省而言并没有达到发布条件。我想请问的是,假如下次再发生类似大雾怎么办?此其一;其二,航班取消为何旅客毫不知情?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延误消息一出,在第一时间就已经通知各航空公司,通过航空公司通知到每位旅客。旅客没听到大厅机场的广播因为是区域广播,在候机室内听到航班延误的消息,大厅因为过于嘈杂就没播报,但旅客可以通过大厅航班显示屏查看消息。在我眼中,如是单方面解释不无开脱推责之嫌,是难以服众的。到底该当归咎管理服务跟不上还是旅客过错?显然是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其三,为何不用电子屏及广播疏导?相关人员表示: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机场工作就是要及时给乘客最新消息,所以当晚就迅速派出近2000余人值班,疏散乘客和维持现场秩序。对于机场方面未使用机场广播通知和疏散滞留旅客,当时那种情况,通过工作人员的直接疏导效率会更高。事实胜于雄辩,机场方面对滞留混战危机,肯定是需要反思和完善应急预案效用的。其四,餐食热水暖气供给为何异常?相关负责人回应:机场内热水供应是有的,但还是因为滞留旅客实在太多,热水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烧开。餐食和毯子主要是由航空公司负责的,机场方也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由于长水机场是新建机场,供暖设备系统至今仍在调试,故在此次延误事件中,机场供暖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机场当天已经协调了空港航食,不间断地向航站楼提供食物和水。我想反问一下,如果各方面应急到位有效,会引发混战危机吗?其五、机场是否启动了应急预案?相关负责人回应:机场方面启动了三级应急预案,当晚8点紧急启动二级应急预案。我相信此说,要命的是,既然启动了应急预案为何又发生混战?到底是预案本身问题还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难道不值得认真彻底的反思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恶劣天气偶然,混战危机则绝非偶然;如果说突发恶劣天气人力不可抗拒,那么,藉以吸取教训理性反思进而科学应对,则人力完全可以趋利避害避免危机,或将危机影响降至最小。我要说的是,昆明机场万人滞留混战反思别忙往选址上扯,当务之急是要反思应急预案和管理服务上的漏洞并弥补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危机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