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初冬的北京天空格外明朗。
与天空一样明朗的,是国人对十八大确立的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
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0多年前,是改革开放,把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中国推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正是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才有了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底蕴。今后5到8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发展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蔓延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日益严峻。面对国内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严峻现实,旧的增长方式日益难以为继。而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寻求并开掘新的增长源泉,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有学者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源泉概括为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技术进步实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和行业流动,以获得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支撑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支持更有效率的企业发展壮大,淘汰长期低效和没有效率的企业,以提高生产率水平。一言以蔽之,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任,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化与推动。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意味着向改革要效率,向改革要增长。经过较长时期的运行和发展,一些曾经被证明卓有成效的部门,体制僵化,产业格局固化,不仅效率递减,创新动力不足,而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和路径依赖。改革就是要破除行业进入和退出的“篱笆墙”或“玻璃墙”,破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特别是激发民间资本的创业积极性,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改革即意味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就是要通过利益再分配,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必然会动了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从而招致其反对。他们会以种种理由设置垄断壁垒,阻碍市场化的推进与深化。这就需要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勇气和魄力,攻坚克难,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惟其如此,生产要素才能合理配置,不同市场主体才能公平竞争,创业与创新的活力才能激扬迸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真正实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才能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量财富才能创造出来。
30多年来,我们依靠改革理顺了生产关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一个经济落后大国连续几十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改革依然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期待着,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的中央领导核心,一定能够继往开来,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辉煌!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