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瑞环一生的好习惯

2010年10月03日 13:22   来源:人民网   王同旭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我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我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我没读过几天书。说我是上了6年小学,实际上由于家境贫寒、要干很多农活,那6年学也是断断续续。我很小就喜欢书,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我总能想方设法借来看。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才十几岁,母亲叫我担两捆楂子去城里卖,然后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头儿在卖一套书,书的名字叫《巧合奇缘》。我一问价钱不贵,就用卖楂子的钱买了这套书,很高兴地回家了。到家之后,母亲问我油条在哪里,我说钱买书了,母亲非常生气,说过年没有油条,怎么包饺子。她拿起笤帚就打,我光着脚往外跑。腊月三十晚上,屋子外面很冷,我有个当家大嫂把我叫到她家,用被子给我暖脚。夜里,母亲还是把我找回去了,她拉着我的手,掉着眼泪说,妈妈知道你喜欢书,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由于学习底子太差,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我一生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我很早就当了劳模。劳模是什么概念?那时候的劳模简单说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亏多、奉献多。多干、吃亏几乎成了劳模的缩影。我至今还记得张百发同志当时作报告讲的一句话,叫“学吃亏,会吃亏,经常吃亏不皱眉”。我是一个劳模,还是一个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那时的工棚是通铺,你要在工棚里点灯看书,别人就没法睡觉。夏天比较好办,冬天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

  算计时间,节省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成了我一生的习惯。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无用的时间,包括零碎时间。每次睡觉以前,我总是要想一个题目,总怕早睡着了。碰到大的难的问题,不是趴在桌上想,而是躺在床上想。我的若干篇讲话、文章的提纲,几乎都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摘自《务实求理》 作者李瑞环)

  李瑞环从一个普通的木匠,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这个过程中,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生机遇方面原因,更是他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不断积攒实力的结果。其中,科学管理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种良好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无论高低贵贱,一年都是365天,一小时都是60分钟,一分钟都是60秒,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官大,你的钱多,你的貌美,而多给你一天、一分甚至一秒。你不理时间,时间也不会理你;你糊弄了人生,人生也会糊弄你。新时期,新形势,世情、国情复杂多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内存不足、知识匮乏、“本领恐慌”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一个官员来说,读书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过。时间不够,怎么办?最笨、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挤”,从娱乐和休息中挤点时间去学习;事务较多,怎么办?最笨、最管用的办法就是“钻”,从工作和应酬中腾出空间去思考。想学,就能想出办法、挤出时间;不想学,总能编个理由、找个借口。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心”!

  从李瑞环的身上,我们不光学到了高尚的价值观,还学会了管用的方法论。(王同旭)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016年02月16日
  • ·大善与大恶之间有多少人    2009年12月25日
  • ·领导干部当慎交友、交好友    2016年07月13日
  • ·领导干部要提升理性素养    2016年07月08日
  • ·领导干部要用心做好“两件事”    2016年06月22日
  • ·领导干部更应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2016年06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