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提高了15倍,GDP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然而,我们的代价和进步是多少?GDP指标似乎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那么,应当如何衡量我国全面的进步?怎样建立这样一套体系?本报为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周英研究员。她多年从事真实进步指标系统(简称GPI)的研究工作,是中国GPI研究组负责人。中国GPI研究组的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和北京软技术研究院。
现行统计不能全面反映进步
问:GDP统计的缺陷有哪些?
金周英:GDP是目前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和主要指标,但是它既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的进步,更不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
实际上,GDP计算的是市场上可交易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只要进行货币流通,任何交易都计入在内。因而GDP不仅没有区分费用和收益,也没有区别生产性的活动和破坏性的活动。
这样,一方面,将自然资源的消耗、犯罪以及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费用当成经济收益,使得GDP不仅随着污染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清除污染的增加而增加,还不顾社会问题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GDP忽视了货币交易以外的活动所产生的价值——包括经济和社会福利功能,也忽略了大自然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的贡献。
因此,如果把GDP的持续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依据,陶醉于表面的繁荣,将对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真实进步指标有效检验发展
问:如何弥补GDP的这种缺陷?
金周英:为了弥补GDP的缺陷,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少可替代的指标,其中真实进步指标系统(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以下简称GPI)涵盖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账户,被公认为是检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较有效工具。在我国,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尝试没能成功之后,我们仍需要一种有效的工具,透过GDP所表现出来的繁荣的经济景象,检验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检验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努力和实际进步。
问:GPI的科学性在哪?
金周英:GPI首先充分考虑了对真实进步有贡献的因素,甚至包括无偿劳动所提供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扣除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另一方面扣除犯罪、事故、诉讼、破坏等带来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健康程度和社会进步状况。GPI的指标体系分为对真实进步有贡献的部分和对真实进步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三大部分。
中国GPI研究组经过研究发现,以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账户、20多个指标构成的GPI系统,是分析GDP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真实进步指标尚需深入研究
问:应该怎样建立这套评价体系?
金周英:我们在建立中国GPI模型时,既考虑了与国际接轨和可比性,又考虑国情,对一些指标进行了调整,并针对每个指标建立了适合中国的计算模型。
此外,鉴于一些敏感的数据和统计数据的不足,带入情景分析,便于进一步分析我国的真实进步情况。同时,对一些指标的应用进行了创新,如调整个人消费中分别应用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等。
现在,已经有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引进了GPI系统,国际上有关GPI的研究和应用正在深入。中国学者也曾在生态城市研究中,对宁波、广州、扬州、苏州等地区的GPI进行过研究,但是没有持续下去。中国的GPI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尚需深入跟踪,才能切实使其成为有效的决策依据。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其予以进一步投入。
作为地区的应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北京GPI系统研究”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希望各地都能开展这项工作,作为建设绿色城市、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并自我考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业绩、检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我们建议把GPI作为GDP的补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定期发布全国和各地区GPI制度,并开展国内各省市的比较研究,把它作为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