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经济合作区一旦开建,无疑将对东盟形成示范效应和压力效应,迫使他们放弃各种心猿意马的想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到东亚经济整合的进程中来。
近日,韩国驻华大使柳佑益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透露,两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学术界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可行性研究已经于近期结束,中国和韩国“将有望于2011年开始正式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一新闻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却有可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开拓东亚经济合作的新格局,甚至全面改写东亚经济地理的版图。
显然,中国大陆和台湾在一个多月前刚刚签定的ECFA成为中韩加快展开自由贸易谈判的催化剂。台湾地区和韩国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国大陆和台湾相互免除近1000种商品的关税,无疑提前给了台湾企业以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进入大陆市场的优惠券,从而在无形中加剧了韩国的危机感。
从2007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双边贸易额为1409.5亿美元,虽然下降16.3%,但却占到韩国整个对外贸易总额的21%。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只下降5.1%;韩方的贸易顺差却增长了124.5%。金融危机反而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市场对于韩国经济的重要性。如今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是万事俱备,犹如箭在弦上,引而待发,它将成为一根杠杆直接撬动整个东北亚经济合作这块巨石,中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开始,将是可以预料的事情,而这又将推动整个东亚自贸区建设的全面提速。
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东亚国家普遍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性。随后,东亚国家在10+3的框架内开始了步履艰难的合作步伐,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一些有限的进展。但由于众多国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目的性有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认知,过去十多年里,在东亚13国的框架下进行的东亚经济合作一直进展迟缓,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东盟国家对中日韩三个大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三个大国被迫接受由东盟来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但是,纵观国际关系史上区域合作的各种案例,我们找不出由小国推动的区域合作并获得成功的先例。而事实上,东盟在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一直心有顾虑,积极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个区外国家纳入到东亚经济体系中,以制衡中日韩三个大国,给东亚经济合作增添了新的难度。东亚国家在区域合作问题上的各种复杂的纠结,使得该地区经济合作的步伐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和北美,甚至也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地区。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让东亚国家遭受了池鱼之灾,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滞后,是该区域经济安全无法得以保障的重要原因。而东亚经济合作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由东盟主导东亚合作的政治格局,让东亚经济合作重回大国主导的路线。
由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利益相对集中、能力相对强大的大国率先在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区域货币联盟等事宜,然后以中日韩经济合作为轴心,不断向外层层扩大,直至建立整个东亚经济体,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必然之路。中日韩是东亚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三国经济总量占亚洲经济70%和全球经济的18.6%,消费人口总和为15亿。中日韩经济合作区一旦开建,无疑将对东盟形成示范效应和压力效应,迫使他们放弃各种心猿意马的想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到东亚经济整合的进程中来。东亚经济整合的加速,一方面可以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区域环境,另一方面给全球经济秩序的改革施加推动性的压力,并增强东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发言权。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