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文化产业走向

2010年02月25日 10:04   来源:光明日报   完世伟
    现代社会中,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高度联姻,融合为密切关联的发展体系。科技进步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更新和调整,使文化产业获得迅捷、高效的发展手段;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上,文化产业也表现出新的走向。

    资源配置“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横向规模化”和“纵向一体化”趋向,单纯的数量膨胀已经难以表达文化繁荣的真正意义。一方面,同质文化产业在资本、技术等资源优势推动下得到整合,规模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同一产业链上的异质文化产业通过不同企业的兼并改组得以重整。看一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好莱坞大片、迪斯尼动画片,就可以大致了解技术因素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功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化的产业,都有一种趋势,即试图超越地理界限,形成“全球化”态势,并且有意或无意地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他国文化。肯德基、阿迪达斯、芭比娃娃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产业,更不是最好吃、最好穿、最好玩的,但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烙上美国文化的印记,并在当代科技推动下被附加上文化意蕴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优势产业。正因为此,当多夫曼与马特拉的著作《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的帝国意识形态》问世时,美国人的反应是声色俱厉的。

    服务方式“大众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创造财富和吸纳就业的潜能有效发挥出来。网络文化产业的崛起颠倒了传统的产业链,内容增值服务带动硬件投资,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高端,也给互联网企业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以淘宝网、当当网为代表的网售模式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商家无需把售卖物品摆到市面或货架上,只要在网上介绍一下产品的性能、规格、价格等方面的参数,就可足不出户,增加销售业绩。

    将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的文化产业,正从一个大众化的批量市场转向一个多元化的服务市场,文化消费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价格降低了,适用性增加了,更多的价值元素被注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断调试着文化产品的“口味”。

    文化产业服务方式“平民化”、“大众化”的另一表现是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创意产品大量涌现,像各种时尚靓丽的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都突破了传统观念,注入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体现出商家的匠心与消费者的追求。

    生产方式“数字化”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文化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由于应用型软件可使人们便捷地将信息转移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因此,以前是人机分离的生产方式,现在则成为人机融合;以前是机械的,现在则是智能的;以前复杂的工序,现在则变成了简单流程。

    过去,文化生产中有许多工匠式的劳动,比如打字、排版、扫描、送稿、置景、造型等,既费时又费钱;现如今,依托日新月异的电脑、通讯和网络集成技术,艺术家、科学家、程序操作人员协作,可以在电脑里各司其职地制作图形、图像和音乐,生产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经过后期制作、包装然后发行,应用于有线互联网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文化资源积累的厚度、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文化内容整合的力度显示出来,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得到了增强。

    信息技术拉近了文化创造者、研究机构、人才培训、研发生产、市场流通诸因素之间的距离,不仅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也从创新的角度给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以巨大的压力和推动力。在信息与网络构建的社会中,文化被作为商品大量复制:一方面,它打破了文化贵族阶层的存在,使人人都能接近、使用文化;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艺术性,变成了消费者的“快餐”。

    资本主体“多元化”

    从本质上说,富于创新精神和知识含量的文化产业,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而资本总是倾向于流向有创新和文化含量、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市场优化了资本的流动规则,资本对技术的依赖逐渐增强,资本决策者希望能在最广阔、最深入的领域里作最充分的选择,以找到最理想的投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知识资本成为创造文化产品价值的实际推动力,领先于时代的精神内涵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以迪斯尼为首的文化产业公司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本和商业运作,由最初的卡通、动画到特许专卖店、唱片制作,再到主题公园,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再延伸到旅馆业、零售业和出版业,一跃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全球化娱乐企业集团,显示了科学技术、文化产业与资本协同运作的强大能量。

    不过,如果高技术与低文化结缘、新技术与旧观念携手,则往往表现为文化发展的阻滞力。现实生活中,腐朽文化也常常企图利用新技术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蓝海战略    2010年06月17日
  • ·重视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    2010年05月11日
  • ·专家热议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010年06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