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武的“落魄”是剖析高学历群体的麻雀

2009年11月20日 08:02   来源:红网   魏奇峰
    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归国“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露宿街头数月,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这两段看似“不相干”的人生经历都发生在留美博士后孙爱武身上。从今年8月至今,孙爱武一直“蜗居”在北京海淀的一处农贸市场摆摊。(11月19日《武汉晚报》)

    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摆地摊、卖猪肉的事时有发生,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一个拥有顶尖学术能力的“海归派”博士后,竟然也摆起地摊,靠煮土豆、红薯充饥度日,连个小孩都没法养活,这让人难以置信。这仅仅是就业困难所致吗?恐怕更大原因要在这个博士后的身上去找。而且,人们不得不从新思考一个问题,即学历越高为何生活能力就越低?

    其实,要解开这个问题并不难。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哲学家,有次乘船过河,在船上对船夫讲了一大堆的哲学,问船夫这懂吗,那懂吗……船夫总是摇头说不懂什么哲学之类的道理,哲学家叹息说,你这辈子白活了。船到河中央,船进水了,即将沉没……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曰,不会……船夫笑着说,你不会游泳,这辈子才白活了!

    可以说,这个故事正好和博士后的故事有着很多的相同点。确切的说,摆地摊的博士后,就是故事中的哲学家,而船夫就是让博士后陷入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的现实环境。故事中的哲学家,虽然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遇到一点生活困难时,就面临着丢掉性命的风险,而船夫就不同,虽然不懂高深的学问,但他能轻松自如的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这说明一点,那个哲学家是一个学问的强者,但是一个生活的弱者,而船夫正好相反。

    依此类推,那个博士后也是一个学问的强者,生活的弱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学问虽然高于生活,雅于生活,但它们都源于生活,又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再高的学问只是一种“谈资”,根本没法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而这位博士后之所以弄成现在的处境,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用“自命不凡”和“孤傲清高”给自己织了一张网,以致最后不能自拨。

    虽然李白曾经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这个“材”不是人才的人,而是木材的“材”,即经过生活磨砺和雕刻后,一个具有真材实料的人才。这就是说,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才的人,往往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顶多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纸人才”。历史可以鉴证,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所以说,真正的人才,不但是一个学问的强者,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