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呼唤“精神赡养”

2009年11月13日 09:58   来源:荆楚网   叶炳昌
    据调查,我国约三成老人身边无子女同住,这些老人生活条件尚可,就是亲人相聚的机会"珍稀",他们渴望着无可替代的儿孙亲情慰籍。据广州最新一项官方调查显示,在这类被调查的1000户老人中,有48%的家庭明确表示老人最需要"精神安慰",约47%的老人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父母主动关心,相互交流。

    老肖的母亲40岁时,肖父就去世了。母亲靠她微薄的工资,为老肖兄妹四人成家立业。如今,退休数年了的肖母独居一处,倍感寂寞。一方面,她为儿女都有稳定的工作和美满幸福的家庭宽慰,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因独守空巢而相当无聊。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盼望子女周末能回来"空巢"探候,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周末。所以,每到周六清晨,肖母总要买好很多的菜肴,然后依门遥望,盼着儿孙进门那欢快的时刻。尽管送走他们之后要做很多家务"功课",但天伦之乐儿孙亲情可以排遣无聊和寂寞,老人乐此不疲。

    然而,随着家孙外孙的长大,学习压力大了,儿女要管的事多了,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渐渐地,周末的聚会越来越少,老人失望极了。好在老人所在的社区经常有些活动,比如"精神陪护"、"开心钥匙"、"击鼓传球"等等,这些活动,使老人解脱了一些孤寂。毕竟,活动是暂时的,只有"亲情"才是永久的,活动之后,诱发的思亲怀旧之情愈加强烈。无奈之中,老人打点了日常用品,上离自家最近的小女儿家小住。

    在女儿家开始的那段时间,肖母似乎又得到了幸福,脸上挂满了笑容。但是,时间久了,新的烦恼又出现了:女儿发现,母亲的一些需要,并不是作为亲生的骨肉女儿所能满足得了的。

    每到凌晨5点,便从母亲屋里传来俩老人晨运回来喋喋不休的说话声,隔着两层门很难听清说些什么,但可听出两人说得热火朝天,十分投机,有时就像两台电视同时在播放不同的节目。时间久了,女儿香甜的囫囵觉常常被搅醒,心里很气。一次,出于好奇,便悄悄下床去听他们说些什么,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清楚了,大意是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小时候如何如何如何,而那位叔叔也抢着说他刚才也做了个梦,梦见文化大革命怎么怎么怎么……。在女儿听来,全是一些小儿科且十分无聊的话题。女儿纳闷了:这两个老人放着有钱难买的黎明觉不睡,尽说些没有踪影的事,真是的,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老了就变得令人可笑,变得让人不可思议。

    可是,当女儿再躺回床上,对老人们的可笑之处反复琢磨,突然睡意全无,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了。是啊,母亲她老了,终日孤守空巢,该有多么寂寞孤独。像她们这把年纪,不再去想未来能干什么,只想过去曾干过些什么,她需要的是敬重、回味、体贴和倾诉。平时分开也好,团聚也罢,我们后辈有多少耐心和时间去听老人的唠叨和倾诉呐?!再进一步想,即便再孝顺的儿女,谁又会半夜三更凌晨时分去听老人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唠叨絮语呢……

    有了以上感悟之后,肖母的小女儿找齐几位兄姐相商,并积极牵线,将那位经常陪着唠嗑的鳏居叔叔撮合到了母亲身边,给他们操办喜事。从此,"梅开二度"的鳏寡老人生活得甜甜蜜蜜,加上兄妹几人交错登门团聚,这对再婚老人十分满足,幸福的笑靥总是挂在脸上。邻居们都说肖母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肖母的事例所反映的,只是老人需要"精神赡养"的一个层面,一个缩影。老人是个复杂的群体,由于生活历练和人生经历等因素不同,每个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也就各异:有的重在健康需求,有的看重价值需求,有的迫切亲情体贴,有的渴望求偶续弦,有的则孜孜以求和睦相处--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只求全家和睦温馨,共享天伦。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共性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晚辈的亲情体贴和慰籍是无可替代的,有些老人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儿女们能够给予的。是故,为人晚辈者要多加体贴理解长辈,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多多注重"精神赡养"。关爱可能只是儿孙一句和善关怀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或一个温馨的电话。工作再忙,也要尽量和老人多见面沟通,让长辈多得到一份理解,多得到一份尊敬,多得到一分温暖。这种温情的精神关爱,往往更甚于物质赠予,甚于金钱效应。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