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统计报表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填写、核实、报送流程消耗基层干部不少时间精力。这背后折射出政务数据处理方式滞后、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统计工作随意无序等问题。
如果要给基层干部吐槽最多、最繁重的任务排个序,填表绝对榜上有名。媒体报道中一位基层干部曾大倒苦水,暂且不提线上表格,单就几年累积下来的纸质报表就足以将七八个近2米高的档案柜塞得满满当当。我们在网络段子中经常听到的“表哥”“表姐”,就是这样一群“困在表格里”干部的自嘲。他们的工作就是成日在文山“表”海里往来复去,报不完的数据、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台账……看似调侃的语调背后,充满了无可奈何的苦楚与辛酸。
表格之困,源于考核机制之弊、信息共享之难。此类现象背后的问题之一,在于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方式跑偏了。个别职能部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却又存在工作方式上的路径依赖,不愿深入基层摸实底、察实情,习惯用填表的方式抓落实,以此完成对基层的考核评价。在这种思维驱动下,基层更容易陷入“用表格自证”的怪圈之中,仿佛没填表就等于没做过,或是表格填得漂亮就等于工作做得到位。
统计报表数出多门、重复填报,同样加重了基层负担。表格填报内容过多过滥、细碎烦琐是一方面,最头疼的还是上级部门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要各的‘账’”,你收你的、我要我的,更别说这里头还有层层加码、层层摊派的问题。原本利用已有基础数据就能生成的信息,原本填一次就能共享的信息,都要基层重复填写,让基层不堪其扰。以关爱困难残疾人工作为例,在一些地方,民政、残联等部门共有申请护理补贴汇总表、康复训练生活补助发放花名册等11项报表,其中如姓名、持证状态、家庭经济状况等绝大多数信息都是重复的,令人不胜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