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要过26道审批流程,一种新的“大公司病”

2025-01-15 08:01 来源:羊城晚报

  “提出离职申请,人事告诉我得经过26道审批流程,这年头离个职这么难吗?”近日,在广东深圳某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因腱鞘炎等健康问题,向所在部门主管提出了辞职申请,当时主管表示同意,让她自提出申请半个月内做好工作交接即可离职。令李女士没想到的是,当她按时完成交接工作后,人事告诉她,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所有离职员工都必须经过26道审批程序。而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这种“规矩”的公司并非个例。

  客观说,公司对员工离职流程的设定,属于用工自主权的范畴,其实本无需外界来过多评议。而一旦流程的设定偏离合理性乃至有违法之嫌,且不再是个案,就不只是一个“内部问题”,而成为一种需要正视的社会现象。从调查来看,诸如“员工离职要过26道审批流程”这样的做法,可能暴露的正是一种新的“大公司病”。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些在员工看起来非常繁琐的流程,绝大多数都是在线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虽然员工个人需要按照系统的设定一步步发起申请,体验到的是一种层层“闯关”的不便和麻烦,但由于每个程序分散到了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公司层面对这种繁琐的感知其实是不充分的。这实际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真相,即公司在设计这些流程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一切流程都线上化后,企业对这种繁琐流程所投入的成本大大降低,反而会更偏好于追求这样一种“长链条”的流程管理。

  说到“大公司病”,大家都知道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机构臃肿、办事程序烦琐等。在一定程度上说,线上办公软件加速普及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为了要弱化“大公司病”。但正如离职需要26道审批流程所示,某些“大公司病”在线上办公时代,可能并没有真正消失,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要看到的是,这种新型的“大公司病”,并不只是增加了员工的不便,更可能构成一种新的权益风险。如有网友吐槽——“20多个人审批,审批了整整两个月”“离职有23道离职流程,我天天打电话催了9天才批完”……这类繁冗程序带来的拖延,可能对公司的影响未必那么“显性”,但对具体的员工而言,则不仅意味着一种“折腾”,更可能大大提升了离职的“成本”。如有网友就表示,由于离职审批耽误过久,差点影响到自己下一份工作的入职。这背后,本质上反映出在线上办公时代,企业对员工的感受,乃至合法权益的保护可能更为隔膜了。因为这种繁冗程序不再需要具体地与“人”打交道,而是让员工与“机器”打交道。它更“标准”了,因而也可能更少“温度”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看似层层负责的长链条管理,在很多时候又可能是选择性执行的。如近年来,在一些公司的裁员行动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经历者的类似吐槽:公司上午找我谈话,下午就让我走。显然,这种场景下,公司的表现又是异常“高效”的。它看似与离职的26道审批流程构成一种矛盾,但内里的企业管理底色其实是一致的:把员工当作“工具人”,习惯性忽视他们的感受和权益。

  面对这样一种境况,员工主动维权,当然很重要。但是,作为一种并非孤例的现象,它的改变又很难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来实现。在线上管理的时代,如何构建一种新的兼具效率与温度的企业文化,乃至在各类工具和“系统”普及后,如何避免“人”和企业被困于某种“系统”,都需要多一些理性的审思。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离职要过26道审批流程,一种新的“大公司病”

2025年01月15日 08:01   来源:羊城晚报   朱昌俊

  “提出离职申请,人事告诉我得经过26道审批流程,这年头离个职这么难吗?”近日,在广东深圳某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因腱鞘炎等健康问题,向所在部门主管提出了辞职申请,当时主管表示同意,让她自提出申请半个月内做好工作交接即可离职。令李女士没想到的是,当她按时完成交接工作后,人事告诉她,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所有离职员工都必须经过26道审批程序。而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这种“规矩”的公司并非个例。

  客观说,公司对员工离职流程的设定,属于用工自主权的范畴,其实本无需外界来过多评议。而一旦流程的设定偏离合理性乃至有违法之嫌,且不再是个案,就不只是一个“内部问题”,而成为一种需要正视的社会现象。从调查来看,诸如“员工离职要过26道审批流程”这样的做法,可能暴露的正是一种新的“大公司病”。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些在员工看起来非常繁琐的流程,绝大多数都是在线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虽然员工个人需要按照系统的设定一步步发起申请,体验到的是一种层层“闯关”的不便和麻烦,但由于每个程序分散到了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公司层面对这种繁琐的感知其实是不充分的。这实际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真相,即公司在设计这些流程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一切流程都线上化后,企业对这种繁琐流程所投入的成本大大降低,反而会更偏好于追求这样一种“长链条”的流程管理。

  说到“大公司病”,大家都知道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机构臃肿、办事程序烦琐等。在一定程度上说,线上办公软件加速普及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为了要弱化“大公司病”。但正如离职需要26道审批流程所示,某些“大公司病”在线上办公时代,可能并没有真正消失,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要看到的是,这种新型的“大公司病”,并不只是增加了员工的不便,更可能构成一种新的权益风险。如有网友吐槽——“20多个人审批,审批了整整两个月”“离职有23道离职流程,我天天打电话催了9天才批完”……这类繁冗程序带来的拖延,可能对公司的影响未必那么“显性”,但对具体的员工而言,则不仅意味着一种“折腾”,更可能大大提升了离职的“成本”。如有网友就表示,由于离职审批耽误过久,差点影响到自己下一份工作的入职。这背后,本质上反映出在线上办公时代,企业对员工的感受,乃至合法权益的保护可能更为隔膜了。因为这种繁冗程序不再需要具体地与“人”打交道,而是让员工与“机器”打交道。它更“标准”了,因而也可能更少“温度”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看似层层负责的长链条管理,在很多时候又可能是选择性执行的。如近年来,在一些公司的裁员行动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经历者的类似吐槽:公司上午找我谈话,下午就让我走。显然,这种场景下,公司的表现又是异常“高效”的。它看似与离职的26道审批流程构成一种矛盾,但内里的企业管理底色其实是一致的:把员工当作“工具人”,习惯性忽视他们的感受和权益。

  面对这样一种境况,员工主动维权,当然很重要。但是,作为一种并非孤例的现象,它的改变又很难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来实现。在线上管理的时代,如何构建一种新的兼具效率与温度的企业文化,乃至在各类工具和“系统”普及后,如何避免“人”和企业被困于某种“系统”,都需要多一些理性的审思。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