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首个殡葬领域的职业本科专业正式设立。报考该专业的不乏高分考生,比如浙江一高考分数601分的考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职业大学的殡葬管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破禁忌成为“生命摆渡人”的背后,既有就业市场的理性驱动,也有生命教育的不断进步,更有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与良性变革。
曾被贴上“冷门”“天坑”标签的专业,如今已经变成就业市场的宠儿。去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位教师透露,殡葬专业的就业率接近100%,学生甚至未毕业便被多家单位提前预订,作为专科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几年超过了本科。今年4月,广州殡葬服务中心招聘遗体火化工,只要求大专学历,却吸引了许多名校高材生投简历,竞争之激烈令人咋舌。
《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测,到2026年,我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元。相比市场的庞大需求,人才供给明显短缺。根据民政部的数据,全国有4605家殡葬服务机构,只有9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总计不足千人,而全国殡仪馆每年的人才缺口在万人左右。不仅如此,殡葬行业的专业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处理遗体到策划丧葬仪式,再到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从业人员需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涵盖心理学、管理学、文化教育等。这不仅是一份技术工作,更是一种人性化服务。在面对逝者家属时,从业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抚慰人心的力量。
不必讳言,好就业、稳定的编制、体面的薪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现实基础,但另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之所以能打破禁忌,敢于选择殡葬行业,也与社交媒体上对职业多样性的宣传和对殡葬文化的正向解读有关。就像那位高分601分的考生,之所以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看了一位防腐整容师的视频分享,打破了对殡葬行业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