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然而,在“碎银几两”的诱惑下,总有商家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近日,一段反映“大理双廊古镇商家涉嫌售卖假银器欺诈游客”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博主称,他在同一条街道上从三家不同店铺购买了银器,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有两家的材质检测出来不含一丁点儿银”。
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该不怕检验。可按这位打假博主的检测,有问题的两家店铺,一家银镯子实为银包铜,刮开亮闪闪的表面,铜质材料原形毕露;另一家更离谱,银镯子实际是挂着“银”的名头卖铜和镍。用非贵金属冒充贵金属售卖,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包,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按打假博主查询,长期佩戴镍制品,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坑钱又害人,如此黑心商家,不惩戒不足以平息消费者的愤懑。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已被当地市监局封存,涉事商家被立案调查。相信,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严厉打击之下,大理双廊古镇“银手镯”造假事件,应该能很快得到应有的处理。不过,一个“银手镯”被验明正身,又有多少造假的“银手镯”等待被擦亮呢?
围观者不禁追问,景区售假坑人,为啥总要靠“网曝”?问题事件一经曝光,涉事地方总是反应迅速,涉事主管部门回应总是表示要“举一反三”,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处理机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缺位。
正如发视频的打假博主所言:“大理给你们这么好的资源流量,你们却用来坑骗五湖四海的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复苏,无论是传统旅游胜地,还是小而美的景点,都挤满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游客。可宰客行为,让精心呵护的美景被抹黑,这看似只是坑了游客,实则毁掉的是整个地方的旅游形象与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