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手镯”里不含银?景区坑人不能总靠“网曝”

2024-11-27 07:21 来源:光明网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然而,在“碎银几两”的诱惑下,总有商家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近日,一段反映“大理双廊古镇商家涉嫌售卖假银器欺诈游客”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博主称,他在同一条街道上从三家不同店铺购买了银器,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有两家的材质检测出来不含一丁点儿银”。

  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该不怕检验。可按这位打假博主的检测,有问题的两家店铺,一家银镯子实为银包铜,刮开亮闪闪的表面,铜质材料原形毕露;另一家更离谱,银镯子实际是挂着“银”的名头卖铜和镍。用非贵金属冒充贵金属售卖,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包,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按打假博主查询,长期佩戴镍制品,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坑钱又害人,如此黑心商家,不惩戒不足以平息消费者的愤懑。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已被当地市监局封存,涉事商家被立案调查。相信,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严厉打击之下,大理双廊古镇“银手镯”造假事件,应该能很快得到应有的处理。不过,一个“银手镯”被验明正身,又有多少造假的“银手镯”等待被擦亮呢?

  围观者不禁追问,景区售假坑人,为啥总要靠“网曝”?问题事件一经曝光,涉事地方总是反应迅速,涉事主管部门回应总是表示要“举一反三”,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处理机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缺位。

  正如发视频的打假博主所言:“大理给你们这么好的资源流量,你们却用来坑骗五湖四海的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复苏,无论是传统旅游胜地,还是小而美的景点,都挤满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游客。可宰客行为,让精心呵护的美景被抹黑,这看似只是坑了游客,实则毁掉的是整个地方的旅游形象与商誉。

  复盘近年来引发众怒的旅游市场乱象,既有“吃”的问题,如大连海鲜市场存在“鬼秤”作妖、缺斤短两;也有“住”的弊病,如贵州民宿经营者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客房价格;还有“行”的毛病,如厦门鼓浪屿导游与商家联手,形成“宰客一条龙”……一桩桩一件件,让本该美好的旅行体验,变成了花钱找麻烦。

  景区乱象,离不开“一锤子买卖”思维作祟。商家短视,只顾眼前利益,将游客当韭菜收割。反观游客方,即使事后发觉被骗,碍于维权成本,多数人也只能吃哑巴亏、自认倒霉。如果没有这一批较真的消费者,更多的问题商家仍能靠着宰客,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摆脱治理景区坑人总靠“网曝”的路径依赖?不妨从探索智慧化管理机制入手,创新执法模式,提升监督效率,告别“打地鼠式”治理。以往,景区经营秩序管理,让地方工商管理等部门,如同“猫鼠游戏”一样,曝光一起打击一起,上热搜就立刻灭火,时间一长,问题却又死灰复燃。

  更有甚者,个别地方躺在“好山好水”上装“老好人”,对景区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姑息放任不法分子从中牟利。对于这类问题监管者,也应当加强监管。想让游客玩得舒心,必须让管理者真正用心。彻底杜绝相关部门互相推诿、逃避责任,任何一个部门,接到投诉就要即查即办。

  与此同时,推进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抓手,让行政执法监督更高效。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用户的评价,实时进行分析,从不满意的评价中发现问题商家和缺位之处,及时加以纠正和处理,提升游客满意度。长此以往,或能形成综合治理,让景区营商风气扭转,让地方文旅真正赢得好口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手镯”里不含银?景区坑人不能总靠“网曝”

2024年11月27日 07:21   来源:光明网   林静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然而,在“碎银几两”的诱惑下,总有商家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近日,一段反映“大理双廊古镇商家涉嫌售卖假银器欺诈游客”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博主称,他在同一条街道上从三家不同店铺购买了银器,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有两家的材质检测出来不含一丁点儿银”。

  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也该不怕检验。可按这位打假博主的检测,有问题的两家店铺,一家银镯子实为银包铜,刮开亮闪闪的表面,铜质材料原形毕露;另一家更离谱,银镯子实际是挂着“银”的名头卖铜和镍。用非贵金属冒充贵金属售卖,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包,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按打假博主查询,长期佩戴镍制品,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坑钱又害人,如此黑心商家,不惩戒不足以平息消费者的愤懑。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已被当地市监局封存,涉事商家被立案调查。相信,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严厉打击之下,大理双廊古镇“银手镯”造假事件,应该能很快得到应有的处理。不过,一个“银手镯”被验明正身,又有多少造假的“银手镯”等待被擦亮呢?

  围观者不禁追问,景区售假坑人,为啥总要靠“网曝”?问题事件一经曝光,涉事地方总是反应迅速,涉事主管部门回应总是表示要“举一反三”,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处理机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缺位。

  正如发视频的打假博主所言:“大理给你们这么好的资源流量,你们却用来坑骗五湖四海的游客。”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复苏,无论是传统旅游胜地,还是小而美的景点,都挤满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游客。可宰客行为,让精心呵护的美景被抹黑,这看似只是坑了游客,实则毁掉的是整个地方的旅游形象与商誉。

  复盘近年来引发众怒的旅游市场乱象,既有“吃”的问题,如大连海鲜市场存在“鬼秤”作妖、缺斤短两;也有“住”的弊病,如贵州民宿经营者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客房价格;还有“行”的毛病,如厦门鼓浪屿导游与商家联手,形成“宰客一条龙”……一桩桩一件件,让本该美好的旅行体验,变成了花钱找麻烦。

  景区乱象,离不开“一锤子买卖”思维作祟。商家短视,只顾眼前利益,将游客当韭菜收割。反观游客方,即使事后发觉被骗,碍于维权成本,多数人也只能吃哑巴亏、自认倒霉。如果没有这一批较真的消费者,更多的问题商家仍能靠着宰客,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摆脱治理景区坑人总靠“网曝”的路径依赖?不妨从探索智慧化管理机制入手,创新执法模式,提升监督效率,告别“打地鼠式”治理。以往,景区经营秩序管理,让地方工商管理等部门,如同“猫鼠游戏”一样,曝光一起打击一起,上热搜就立刻灭火,时间一长,问题却又死灰复燃。

  更有甚者,个别地方躺在“好山好水”上装“老好人”,对景区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姑息放任不法分子从中牟利。对于这类问题监管者,也应当加强监管。想让游客玩得舒心,必须让管理者真正用心。彻底杜绝相关部门互相推诿、逃避责任,任何一个部门,接到投诉就要即查即办。

  与此同时,推进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抓手,让行政执法监督更高效。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用户的评价,实时进行分析,从不满意的评价中发现问题商家和缺位之处,及时加以纠正和处理,提升游客满意度。长此以往,或能形成综合治理,让景区营商风气扭转,让地方文旅真正赢得好口碑。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