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招聘单位的HR面试时对我说想招男生,即使招女生,也是想招已婚已育的。”“没想到开在北京的公司歧视北京人,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户籍是我求职中的阻碍。”“完全没想到找工作会因为性格测试被刷掉,公司要求学历、专业经验也就罢了,性格测试结果竟然也在考量范围内。”……记者近日采访多名高校毕业生发现,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性格歧视、第一学历歧视等各种歧视横亘在他们的就业之路上。(11月20日《工人日报》)
招聘单位歧视未婚未育女生的逻辑是:“这些女性今后生育请产假,会造成用工成本”;歧视北京户籍的原因是:“北京人娇气不能吃苦”;学历歧视的原因是:“低学历≈低能力”;性格歧视的逻辑则是:“某些性格不符合企业或岗位”。
这些逻辑真的成立吗?显然经不起认真推敲。女性的生育权益既具有自身性,也具有社会性,没有女性生育,哪来社会发展、人类繁衍?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忽视女性的生育权,这是法律所规定的。认为北京人娇气、不勤奋、不努力,既自以为是又想当然,不值一驳。学历不能代表能力,学历歧视虽是顽疾,但不意味着它正确。用人单位的性格歧视更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性可言。
以上提到的每一种歧视,都在实际招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招聘中的歧视,远不止性别、性格、学历、地域,还有年龄、相貌、身高、民族等歧视,甚至还有星座、属相、血型等奇葩的招聘歧视。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招聘歧视,不仅毫无科学道理,还违反了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