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深耕“希望的田野”,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国饭碗”也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金秋时节,田畴沃野,稻菽飘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亿万农民的脸上。
谈起丰收,离不开“粮食安全”这四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年产量仅2000多亿斤。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战略上看。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毋庸置疑,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增产难度大并存,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践行大食物观 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要丰收也要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