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调价:让市场温柔地追

2024-06-17 07:18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高铁调价:让市场温柔地追

2024年06月17日 07:18   来源:广州日报   刘金山

  经济学中有句老话:凡是市场能解决的事儿,就让市场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儿,才由政府出面解决。其中,市场能解决问题的领域,一定是供求规律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一定是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领域。近期的高铁调价,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国家铁路集团宣布,2024年6月15日起,京广高铁武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和沪昆高铁沪杭段、杭长段4条高铁上运行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由原来的固定、单一票价机制优化调整为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这一调价的核心是市场化票价机制,其要义是灵活性,即票价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供大于求(乘客少了),则降价;供不应求(乘客多了),则涨价。

  与其他市场化领域一样,高铁运营讲求的是成本收益分析。其特殊之处在于:只要车轮一启动,运营成本就发生了,有点经济学所讲的“沉没成本”的味道,而不管车上的乘客人数是多是少。既然高铁运营的成本是相对稳定的,其成本收益分析,就主要看运营收入了。不考虑广告等收入,高铁运营收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票价,一个是乘客的人数。如果票价是固定的,运营收入的变化主要是看乘客人数的变化。如果票价不是固定的,运营收入的变化既要看人数,又要看票价。

  如果票价是固定的,意味着,票价调节不了供求关系。在旺季的时候,乘客众多,一票难求,票价无法起到分流乘客的作用。在淡季的时候,乘客稀少,票价无法起到吸引乘客的作用。若票价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高铁和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则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就以旅游交通选择为例,论速度,高铁比不过飞机;论性价比,又比不过高速大巴;论舒适度,也比不上自驾,毕竟只要油价一下降,自驾出行就会潮涌。

  如果票价是可变的,意味着:在旺季的时候,适当提高票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分流客流;在淡季的时候,相对降低票价,吸引乘客,以增加乘客次数换取收入增量,就可能抵消甚至超过票价下降带来的收入下降,这就有可能稳定或增加收入。如此,可变的票价就具备了调节乘客人数进而调节运营收入的作用,这就改变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理性决策过程。

  这一次的高铁调价,本质是想以票价调节供求关系,这是让市场解决问题的典型表现。这意味着,高铁在与飞机、高速公路乃至油价竞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票价需要高的时候则高,需要低的时候则低。虽然只有4条高铁线路调价,这次试点一旦成熟,即可复制推广到更多高铁路网。市场能够解决的,就让市场解决,岂不美哉!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双向自由选择。这意味着,高铁选择调价,乘客也可选择观望。眼下调价后,已有部分热门线路的票价接近平日机票价,这让消费者有了比价的余地——是选择相对便捷、高准点率的高铁,还是选择速度更快、价格相似的飞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作出最优选。这也是高铁调价后必须考虑的市场反应——当价格差距不明显时,如何在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参照中,找到合理范围,是未来发挥好市场化票价机制的关键之一。

  同时,高铁作为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公共产品,盈利也并非唯一指标。但因为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维护成本高,这些困难都有可能拖慢高铁的发展速度,最终让公众便捷出行的高铁服务“打上折扣”。对此,要过好调价这一“市场关”,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深入挖掘运输潜力,优化调整运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扩充运输能力,从而实现收益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多倾听公众声音,做好及时沟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做到“优质优价、质优价优”。这些都是交给管理者的难题,高铁调价并非可以“一调了之”。

  说到底,心动决定行动。何谓价高,何谓价低,不同的供求关系下,不同乘客心里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定价的灵活性,体现了市场之美。这一次的高铁调价,是高铁因时因势让乘客心动,心动决定行动。当高铁让乘客有“飞”一般的感受,才能让市场“温柔地追”!

  【作者刘金山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