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宠物消费市场的不断升温,在刺激内需增长、推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面对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无限的市场机遇,企业要精准掌握客户的需求,就要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拿捏”住消费者的“心”。
时下,宠物经济火了,成为消费领域的“明星”,整个产业的各项数据既亮眼又“能打”。实际上,宠物经济并不是市场里的“新星”,那么它为何能在当下强势突围?
消费群体的变化让宠物消费成为“吸金点”。过去,以宠物作为陪伴的人群多为老年群体,而如今,90后、00后成为宠物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相比上一辈养宠人群来说,年轻的消费群体更乐得为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情绪价值“付费买单”。
不仅如此,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为宠物经济注入新活力,也带来了养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科学养宠、精细养宠的意识不断增强。宠物主人更注重宠物的健康和幸福,愿意为宠物一掷千金。“自己20元的奶茶可以戒,猫主子30元的主食罐头不能断”,“穷啥不能穷毛孩子”,“上班、出差无法喂养宠物?没关系,有定时喂水机、定时喂食机、智能猫厕所”……单一的宠物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宠物消费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商品消费,而逐渐向服务性消费扩展。
宠物消费市场的不断升温,在刺激内需增长、推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面对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无限的市场机遇,企业要精准掌握客户的需求,就要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拿捏”住消费者的“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穷养自己富养宠:当代年轻人的宠物消费观?
以小博大,微短剧也要“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