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这场淀粉肠行业的“大地震”已然波及到了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厂家到小摊小贩,无人可以逃避。不得不承认,这起事件已成了“罗生门”,多方各执一词,真相暂时还未浮出水面。还原事件真相成了当务之急,这有赖职能部门、媒体、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维护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这其中,无论理性、实事求是,还是规范、标准,都不可或缺。
虽然没有出现在央视“3·15”晚会上,但淀粉肠这几天在网上的讨论热度却居高不下。因遭其他媒体曝光使用骨泥,加上各类媒体和自媒体“推波助澜”,曾经广受欢迎的“网红小吃”淀粉肠一夜之间“塌房”,被众多消费者列入了黑名单。这场淀粉肠行业的“大地震”已然波及到了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厂家到小摊小贩,无人可以逃避。
“有大娘出摊卖淀粉肠,但两小时过去仍无人问津,最后自己默默把淀粉肠吃了。”看了这样的新闻,或许不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与此同时,“破防”的还有很多一直追捧淀粉肠的“小孩哥”。而那些生产企业更是如临大敌,多家企业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否认自家淀粉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骨泥。这些辩解澄清在巨大的信任危机面前似乎显得无力,不过随着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自证清白”的行列,也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发出了“灵魂之问”:“到底是哪家企业的淀粉肠里有骨泥?”
荒谬的是,对于这个本该优先回答的问题,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答案。就连这场风波中最先做出相关报道的媒体,也尚未提供确切的厂家信息和证据。反倒是有企业拿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的结果为自家清白背书。换句话说,当很多人对整个淀粉肠行业产生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却并非基于充分确凿的事实证据时,那么质疑的理由也就只剩下“宁可信其有”了。不得不承认,这起事件已成了“罗生门”,多方各执一词,真相暂时还未浮出水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淀粉肠”也分品牌,胡作非为的是少数
“小王子”发声,淀粉肠行业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