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卖淀粉肠是朝阳行业,一夜之间这就成了夕阳行业,你说气人不气人。”谈及此事,有摊主苦不堪言。某些淀粉肠在“3·15”期间被曝光是用鸡骨泥制作后,淀粉肠热度居高不下,有商家直播2小时连吃10根淀粉肠,只为了表达一种观点: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
明明叫“淀粉肠”,配料表里居然有肉,而且还不是好肉。如此瞒天过海、以次充好,难免令一众网友既惊且怒,进而集体向淀粉肠说“不”。
尽管被曝光的只是部分品牌的淀粉肠,但整个行业正在遭受严重的信任危机。不仅合法生产经营的厂家叫苦不迭,一些以烤淀粉肠为营生的小商贩,也顷刻间陷入灭顶之灾。这样的局面,既令人心痛,也发人深省——少数品牌胡作非为,何以拉上整个行业“垫背”?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消费者看来,在小商贩的摊点上,淀粉肠只是一个品类,而不是一种品牌。
媒体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劣质淀粉肠的配料表差别不大,基本上都是由肉,水,淀粉,白砂糖、味精、香辛料等调味料以及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诱惑红等添加剂共计十五六种成分组成。
但显而易见的是,并非所有淀粉肠厂家都是如此操作。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小商贩剥去淀粉肠的包装,将它们加工装盘之后,消费者根本看不到淀粉肠的配料表,对其来龙去脉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少数品牌的非法操作,很容易使人对整个行业避而远之。
实际上,品牌的缺失不仅使消费者难辨优劣,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种巨大隐患。对于合法经营的生产厂家来说,这种局面无疑很不公平——他们不仅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吃了亏,而且还要因“劣币”的行为无辜受过。当商家通过吃淀粉肠来自证清白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宣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