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建设好嵌入式服务设施,既需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缺什么、补什么,也需要千方百计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
孩子放学早,家长忙于工作没法去接怎么办?独居老人吃喝起居无人照看咋安排?维修、家政、餐饮等如何就近解决?这些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我国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区,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关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推动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近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发布,提出“在城市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
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是为了有效解决居民接送、跑腿之难,实现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有效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成本。其实,各地已有不少探索。比如,杭州市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打造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仿照家庭布景,主打怀旧风格,让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感到家一般的舒适。又如,北京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科学布局生活圈数量,建立动态地图、精准补建网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社区服务有品质,幸福生活有依托
期待更多骑手到社区当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