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2023年10月11日 07: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理念愿景、实现路径、实践成就和世界意义,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的丰硕成果。

  今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0年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惠及全人类。

  共建“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公元前140年左右的中国汉代,张骞从长安出发,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凿空之旅”。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促进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维护者,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古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应全球发展及各国期待,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走向共同发展繁荣提供理念指引和实践路径。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维修维护桥梁,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打出水井,满足村民饮水需求;安装路灯,照亮行人夜归之路……中国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和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足迹从亚洲到非洲,从拉丁美洲到南太平洋,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农田村舍,助力共建国家减贫脱贫、增进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马尔代夫拥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东非拥有了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共建“一带一路”着力解决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激活共建国家发展动力,增强共建国家减贫能力,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动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打通经济全球化的大动脉,畅通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活力。“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各类合作机制集中涌现,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顺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每一个共建国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2023-10-11 07: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理念愿景、实现路径、实践成就和世界意义,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的丰硕成果。

  今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0年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惠及全人类。

  共建“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公元前140年左右的中国汉代,张骞从长安出发,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凿空之旅”。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促进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维护者,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古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应全球发展及各国期待,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走向共同发展繁荣提供理念指引和实践路径。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维修维护桥梁,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打出水井,满足村民饮水需求;安装路灯,照亮行人夜归之路……中国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和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足迹从亚洲到非洲,从拉丁美洲到南太平洋,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农田村舍,助力共建国家减贫脱贫、增进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马尔代夫拥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东非拥有了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共建“一带一路”着力解决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激活共建国家发展动力,增强共建国家减贫能力,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动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打通经济全球化的大动脉,畅通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活力。“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税收征管能力促进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各类合作机制集中涌现,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顺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每一个共建国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