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典范

2021年12月03日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宁彧

  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下,新时代中非合作继续前行。近日《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发布,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全面展现了新时代我国对非合作的政策理念、成果实践、未来规划。可以说,中非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典范。

  中非命运共同体实践成就斐然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中非关系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是对中非命运共同体实践的阶段性总结。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则是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提质升级。

  合作成果颇具分量。中国与非洲各国均面临当下的经济发展任务,在力所能及之处,中国给予了非洲极大的帮助。经济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亮点。中国对非援助、投资存量规模已达数千亿人民币,相继打造了以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为代表的明星工程,建设了非洲各国亟须的10万公里公路、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近年来,中非贸易额稳步增长,投融资与贸易带动就业岗位数百万个。中非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网络服务覆盖超9亿非洲人民,“丝路电商”潜力巨大,非洲19国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中非合作极大释放了互利共赢的潜力。

  国际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非合作兴,则南南合作兴。中非发展好,世界会更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大陆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经验可以概括为:政治互信行稳致远、经济合作夯实基础、社会合作惠及人民、青年交往面向未来。

  中非合作经验是南南合作的精品。新时代以来,中国开创了国家元首首访非洲的先例,元首外交引领中非关系,政府间对话、政党、立法、协商机构、民间交往深化合作形式。中国在脱贫攻坚上的成功经验,为非洲减贫提供了借鉴。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认为:“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自力更生’。”中国深耕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筹建医院、培养医生,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历经埃博拉、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是最美的逆行者。

  中非合作经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过去的三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整体落实率超过85%,600亿美元配套资金有70%投入使用或作出安排。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带动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国家相继开展对非峰会外交,非洲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中非经济合作的刺激下,欧美发达国家与各新兴经济体逐步意识到非洲的投资价值,非洲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在中非安全合作影响下,“发展-安全”与“发展-和平”的新理念统筹非洲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强化非洲自主安全,非洲国内的安全形势有所缓和。

  “中国梦”与“非洲梦”的激情交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是阐释世界文明进程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双边合作、多边合作、区域合作中逐步推进的,是历史的长期性任务。中非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在多层面、多维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2013年提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最早的区域型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而中非相似的历史与共同使命让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了基础性的地位。尼日利亚学者查尔斯表示:“中非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典范,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走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中非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为国际社会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却也面临霸权主义、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的不利国际环境。中非双方秉承“休戚与共、并肩奋斗”之精神,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基于“六位一体”的合作内涵,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九项工程”植根于非洲人民,从中非合作的视角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中非命运共同体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前景。新时代中非关系因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非合作好不好,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无论采取何种制度、遵循哪种文化,中非双方在兼容并蓄、互利共赢中均能找到合作发展的契机。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评价:“中非命运共同体基于平等、面向人民,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示范性。”中非合作已然超越了双边范畴,国际社会普遍受益。未来,和平、稳定、发展的非洲,不仅是地区治理的模板,而且是全球治理的典范,对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合抱之手”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标志,既是中非关系的生动写照,又是中非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象征。中非之间没有历史包袱,合作进程轻装前行,共同演绎出“中国梦”与“非洲梦”的激情交汇,奏响世界文明的精彩乐章。

  (作者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典范

2021-12-03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宁彧

  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下,新时代中非合作继续前行。近日《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发布,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全面展现了新时代我国对非合作的政策理念、成果实践、未来规划。可以说,中非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典范。

  中非命运共同体实践成就斐然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中非关系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是对中非命运共同体实践的阶段性总结。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则是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提质升级。

  合作成果颇具分量。中国与非洲各国均面临当下的经济发展任务,在力所能及之处,中国给予了非洲极大的帮助。经济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亮点。中国对非援助、投资存量规模已达数千亿人民币,相继打造了以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为代表的明星工程,建设了非洲各国亟须的10万公里公路、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近年来,中非贸易额稳步增长,投融资与贸易带动就业岗位数百万个。中非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网络服务覆盖超9亿非洲人民,“丝路电商”潜力巨大,非洲19国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中非合作极大释放了互利共赢的潜力。

  国际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非合作兴,则南南合作兴。中非发展好,世界会更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大陆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经验可以概括为:政治互信行稳致远、经济合作夯实基础、社会合作惠及人民、青年交往面向未来。

  中非合作经验是南南合作的精品。新时代以来,中国开创了国家元首首访非洲的先例,元首外交引领中非关系,政府间对话、政党、立法、协商机构、民间交往深化合作形式。中国在脱贫攻坚上的成功经验,为非洲减贫提供了借鉴。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认为:“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自力更生’。”中国深耕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筹建医院、培养医生,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历经埃博拉、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是最美的逆行者。

  中非合作经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过去的三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整体落实率超过85%,600亿美元配套资金有70%投入使用或作出安排。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带动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国家相继开展对非峰会外交,非洲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中非经济合作的刺激下,欧美发达国家与各新兴经济体逐步意识到非洲的投资价值,非洲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在中非安全合作影响下,“发展-安全”与“发展-和平”的新理念统筹非洲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强化非洲自主安全,非洲国内的安全形势有所缓和。

  “中国梦”与“非洲梦”的激情交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是阐释世界文明进程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双边合作、多边合作、区域合作中逐步推进的,是历史的长期性任务。中非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在多层面、多维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2013年提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最早的区域型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而中非相似的历史与共同使命让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了基础性的地位。尼日利亚学者查尔斯表示:“中非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典范,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走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中非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为国际社会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却也面临霸权主义、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的不利国际环境。中非双方秉承“休戚与共、并肩奋斗”之精神,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基于“六位一体”的合作内涵,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九项工程”植根于非洲人民,从中非合作的视角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中非命运共同体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前景。新时代中非关系因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非合作好不好,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无论采取何种制度、遵循哪种文化,中非双方在兼容并蓄、互利共赢中均能找到合作发展的契机。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评价:“中非命运共同体基于平等、面向人民,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示范性。”中非合作已然超越了双边范畴,国际社会普遍受益。未来,和平、稳定、发展的非洲,不仅是地区治理的模板,而且是全球治理的典范,对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合抱之手”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标志,既是中非关系的生动写照,又是中非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象征。中非之间没有历史包袱,合作进程轻装前行,共同演绎出“中国梦”与“非洲梦”的激情交汇,奏响世界文明的精彩乐章。

  (作者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