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及意义

2021年11月15日 13: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钟义见 赵徐州

  核心提示: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由此可见,对于民族工作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谓是重中之重。为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及时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特邀请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颜晓峰,就此话题展开对话。

  特邀嘉宾: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颜晓峰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钟义见 赵徐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正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那么,对于民族工作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何星亮: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

  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走出传统聚居地,在全国各地流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地方,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正本清源,统一思想、统揽全局,不断创新顶层制度设计,不断提升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中华民族”写入宪法,推动民族工作迈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是党的民族工作发展过程中在历史经验、当下形势与发展需要的综合基础上逐步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实现了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相衔接的逻辑贯通,解答了当前民族理论和实践工作中面临的现实困惑,指明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发展之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处理民族问题的总结和升华,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既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又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要求。

  辛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紧紧抓住这个“纲”,民族工作就有了根本遵循,有了定海神针。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要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一定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主持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

  何星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十分丰富。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第二,“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第三,“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共同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第五,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六,“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颜晓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础是国家共同体,是由中国各民族构成的国家共同体。我国有多个民族跨界而居,特定的国家形态使这些民族繁衍生息于同一块土地,形成家园共同体。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形成发展过程。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首先,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的。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春秋公羊传》开宗明义的话就是“大一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这种“大一统”观念延续不断地贯穿于中国历史脉络,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在那些分裂动荡时期建立起来的王朝无不将统一当做政治理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中结成命运共同体,在命运抗争中升华为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其次,作为自觉的中华民族,是在近代受外国列强侵略和西方民族主义影响而主动建构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高度关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前途问题,充分肯定中国各民族同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与此同时,始终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消除民族歧视。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民族识别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在巩固人民政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意?

  何星亮: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并要求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各民族同胞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多民族国家中,每个人都有国家属性和民族属性的“两重性”,国家属性是第一位的,民族属性是第二位的。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民族属性,会减弱国家的凝聚力导致动荡,甚至国家分裂。因此,要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为最高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安全,无国家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发展,无国家不能进步;一个民族的愿望和理想,无国家不能实现。

  我们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智慧、汇集力量。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保障体制机制,细化各项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何星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意识和观念是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和关键因素,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各种意识、观念的外化形式。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国民的共同意识、共有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共同意识、共有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使各民族、各地区成为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中国之所以能够数千年保持统一而不分裂,这与历史上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共同意识、共有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分不开。自汉武帝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梦的实现,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凝聚共识和团结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民族也就越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也就越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颜晓峰: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比过去更大、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条件、时代格局,以更加前瞻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性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性的崭新期待。今天我们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完成民族复兴伟业,要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辛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只有深化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才能够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才能够凝聚人心、汇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两千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但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发展的大势所趋。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让祖国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各民族同胞共居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前方。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我们应怎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何星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这“十二个必须”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颜晓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如何使不同民族汇聚起来奔向共同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近代以来,作为自觉的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在其建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尤其是政治上的引领作用。历史有力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之路、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建党之初,由于缺乏对中国少数民族具体情况的深刻了解,照搬苏联模式,但是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对民族地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调适,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要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前提下,在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二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与全国其他地区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形成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的恢弘博大、历久弥新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注入;其次要了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有处理好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才能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辛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具体来说,我们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及意义

2021-11-15 13: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钟义见 赵徐州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