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防汛救灾是攻坚战,应对气象灾害"永远在路上"

2023年08月17日 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防汛救灾,关键在“防”,要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对气象灾害“永远在路上”。防汛救灾是一场攻坚战,而防灾减灾则是一场持久战,两个战场上我们都必须打赢,因为这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每当天灾无可避免地来临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直面、科学应对。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期,台风“杜苏芮”“卡努”接连带来罕见汛情,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连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目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速恢复。

  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获得较大提升,这在防汛抗洪上也得到了显著体现。同时应当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水患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仍不容小觑。以2022年为例,全年洪涝灾害造成3385.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89亿元。在厄尔尼诺现象推高全球变暖幅度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动辄“百年不遇”的降雨给防汛抗洪带来严峻挑战。

  在全国多地汛情中,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考验。无论是坚持人民至上,统一指挥与协调联动,还是发挥社会动员能力,都彰显了制度优势。而科技赋能也使得台风暴雨等气象预报更加及时、精确。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防汛救灾中还有不少短板要补齐,工作还要更实更细。在每一次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不断总结防灾减灾经验,促进相关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防汛救灾,关键在“防”,要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也最重要的灾害管理策略。唯有科学应变,持续加强风险预判能力,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为此,要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现代气候预测业务体系,加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为灾前预防争取更多“提前量”。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畅通协同联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将灾害风险管理思维融入防灾减灾各环节、各领域,“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防汛抗洪救灾的系统性、复杂性不言而喻,从灾前各项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到日常的会商研判、风险隐患排查、科学用水调水,再到灾中灾后的抢险救援、重建工作等,都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以形成抵御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其中,公众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2025年,我国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要达到90%。进一步强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机制,将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与此同时,还要高质量抓好防灾减灾宣传科普教育,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对气象灾害“永远在路上”。防汛救灾是一场攻坚战,而防灾减灾则是一场持久战,两个战场上我们都必须打赢,因为这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把防灾减灾的功课做实做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防汛救灾是攻坚战,应对气象灾害"永远在路上"

2023-08-17 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