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发展夜经济得下大功夫

2023年05月10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北京、上海、深圳、云南等地均表态将允许摆摊经营,有的地区还喊出了要打造“24小时不眠城区”。北京康华屯、西安甘家寨、成都柳浪湾等夜市先火了起来。

  啥叫夜经济?夜经济的本质,是要满足消费者在夜间的消费需求,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

  从去年开始,主打网红小吃、咖啡和“潮玩儿”的后备箱集市应运而生,一些年轻人开着豪车卖咖啡创业。现在的部分网红夜市,正是后备箱集市的延续,恰巧适应了这部分消费需求。有人下了班想找个地方逛逛,吃点新奇的,玩点不一样的。还有一些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饥肠辘辘,只想吃碗热汤面回家睡觉;跟许久不见的朋友聚会,想找个不那么贵的地方撸串喝啤酒。前两年,大量小餐馆停业歇业,小老板们暂时没有能力租门面房恢复经营,有些灵活就业者需要低成本的经营渠道。发展夜经济时,不应忽视这部分需求。

  月下人间烟火味,本应最抚凡人心。但最近逛了几个夜市,感觉当前夜市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些距离。比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村的康华屯夜市远离市中心,一个汉堡48元,一个淄博小饼夹三小串肉、几根葱20元,一串大葱包烤肠30元,消费者反映这比景区、商场的美食街还要贵。物价与商家定位有关,也跟摊位费比较高有关:康华屯夜市每日摊位费为180元至300多元不等,高于大多数早市。

  夜经济比早市听起来时髦,有些地方直接称夜经济为“深夜食堂”。不过,夜经济不是“贵”经济,也不等于网红经济。它一头连着老百姓的消费,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就业。老百姓盼望的夜经济,应该集便利、家常、实惠于一身,最好离家门口不远,溜溜达达就能到;卖一些吃得顺口的面条、烤串、热粥、凉皮、馄饨,能抚慰劳累一天的疲惫;结账时,价钱别太贵。大多数人不可能把每顿夜宵都变成网红打卡。

  今年的早市、乡村大集特别火,3元钱的烧饼、6元钱的蛋堡、13元一碗的羊杂汤颇受追捧,说明老百姓需要有性价比的消费场景。早在2020年,淄博经开区就规划了12个便民疏导点、早夜市分布点,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切水电费全免。还有报道称,2020年成都率先允许临时占道经营,2个月时间增加就业岗位8万个,显示出小摊位的大能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有更多地方政府、街道办能支持夜市、早市融入便民生活服务圈,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提供更亲民的价格,得到消费者认可,从而提供长期就业岗位。

  夜经济有长期存在的群众基础,但一个夜市想要办得长久,还需下一番功夫。目前,多地夜市对商家是否为个体户、是否持有健康证等资质缺乏硬性要求,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商家没有明码标价,不仅消费者体验感较差,也不符合相关法规;有的夜市存在垃圾乱放、扰民隐患,烟火气容易变成“脏乱弃”。夜经济就像一曲四手联弹的小夜曲:地方政府支持,街道办等牵头组织,商家合规经营,消费者积极参与,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让夜色亮起来,消费火起来,共同奏响欢乐好声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发展夜经济得下大功夫

2023-05-10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北京、上海、深圳、云南等地均表态将允许摆摊经营,有的地区还喊出了要打造“24小时不眠城区”。北京康华屯、西安甘家寨、成都柳浪湾等夜市先火了起来。

  啥叫夜经济?夜经济的本质,是要满足消费者在夜间的消费需求,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

  从去年开始,主打网红小吃、咖啡和“潮玩儿”的后备箱集市应运而生,一些年轻人开着豪车卖咖啡创业。现在的部分网红夜市,正是后备箱集市的延续,恰巧适应了这部分消费需求。有人下了班想找个地方逛逛,吃点新奇的,玩点不一样的。还有一些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饥肠辘辘,只想吃碗热汤面回家睡觉;跟许久不见的朋友聚会,想找个不那么贵的地方撸串喝啤酒。前两年,大量小餐馆停业歇业,小老板们暂时没有能力租门面房恢复经营,有些灵活就业者需要低成本的经营渠道。发展夜经济时,不应忽视这部分需求。

  月下人间烟火味,本应最抚凡人心。但最近逛了几个夜市,感觉当前夜市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些距离。比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村的康华屯夜市远离市中心,一个汉堡48元,一个淄博小饼夹三小串肉、几根葱20元,一串大葱包烤肠30元,消费者反映这比景区、商场的美食街还要贵。物价与商家定位有关,也跟摊位费比较高有关:康华屯夜市每日摊位费为180元至300多元不等,高于大多数早市。

  夜经济比早市听起来时髦,有些地方直接称夜经济为“深夜食堂”。不过,夜经济不是“贵”经济,也不等于网红经济。它一头连着老百姓的消费,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就业。老百姓盼望的夜经济,应该集便利、家常、实惠于一身,最好离家门口不远,溜溜达达就能到;卖一些吃得顺口的面条、烤串、热粥、凉皮、馄饨,能抚慰劳累一天的疲惫;结账时,价钱别太贵。大多数人不可能把每顿夜宵都变成网红打卡。

  今年的早市、乡村大集特别火,3元钱的烧饼、6元钱的蛋堡、13元一碗的羊杂汤颇受追捧,说明老百姓需要有性价比的消费场景。早在2020年,淄博经开区就规划了12个便民疏导点、早夜市分布点,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切水电费全免。还有报道称,2020年成都率先允许临时占道经营,2个月时间增加就业岗位8万个,显示出小摊位的大能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有更多地方政府、街道办能支持夜市、早市融入便民生活服务圈,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提供更亲民的价格,得到消费者认可,从而提供长期就业岗位。

  夜经济有长期存在的群众基础,但一个夜市想要办得长久,还需下一番功夫。目前,多地夜市对商家是否为个体户、是否持有健康证等资质缺乏硬性要求,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商家没有明码标价,不仅消费者体验感较差,也不符合相关法规;有的夜市存在垃圾乱放、扰民隐患,烟火气容易变成“脏乱弃”。夜经济就像一曲四手联弹的小夜曲:地方政府支持,街道办等牵头组织,商家合规经营,消费者积极参与,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让夜色亮起来,消费火起来,共同奏响欢乐好声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