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些“1米视角”不再让公共设施的死角扼杀儿童权利

2023年02月23日 13:04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2月18日,一则“四川广安岳池某小区9岁男孩在楼顶玩耍,疑似踩空翻出楼体,不幸从32层坠落身亡”的信息在网络广为流传。有网友称事发地为四川广安岳池东方明珠小区。2月20日,小区物业在接受采访时称,确实有男孩从东方明珠小区顶楼坠落至1楼,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具体情况暂不方便透露。(2月20日光明网)

  9岁男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让人痛心。公共设施还有多少可以扼杀儿童的隐患,更令人揪心。公共设施因为缺乏保护儿童的设施而导致的儿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比如居民楼或公共场所的大楼,或者没有防护网,或者楼梯间扶手与地面之间的空隙较大。之前,“昆明儿童在医院楼梯间玩耍时,从11楼坠落身亡”“广西女子外出,4岁孩子独自在家从18楼坠亡”“浙江夫妻带2岁儿子参观邻居家装修孩子意外坠楼”“6岁小孩带7岁和9岁小孩到楼顶玩,结果6岁小孩坠楼身亡”......这早就多次敲响警钟。

  这些年来,我国各地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人性化,比如,追求男女平等、方便残疾人等,可是却忽略了更弱势的儿童群体。比如,一些公厕只有高洗手台,儿童踮起脚来也够不着,硬来则容易导致摔倒;公交车普遍缺乏儿童安全座椅,一旦遇到急刹车,儿童很容易跌倒而受到意外伤害;地铁进出口没有专门的免票儿童通道,儿童被磕碰夹伤;男童进女卫生间的舆情;“背奶一族”陷入“东躲西藏”……这折射出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工作和生活规划建设,还多是成人思维、成人意识,好像一切主要是为成人服务的,说的好听点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一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就成了儿童安全保护的死角。

  公共设施之所以姓“公”,是因为它们是为所有公众提供服务的。因此,公共设施必须兼顾各种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行为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方便、安全地使用,既要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也要满足儿童们的需要,因为在人身安全方面,生活经验欠缺的儿童比其他群体更需要得到保护。

  当然有人说,关键还是监护人责任不到位。说得有道理,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指望所有监护人责任完全到位,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你还可以说,依照法律规定,可以追究监护人和物权所有者的责任。但是这只是事后补偿,对于当事人一家来说,人都没了,就是枪毙失责者又能怎样?所以,把所有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都纳入儿童视角,不再让儿童安全悬空,才是更有保障的办法。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要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这就需要政府聆听公众声音,汇聚一米关爱,尽快出台《公共场所儿童保护规定》。

  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有了极大延伸,因为面向所有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也将因此受益,这就是重视了“1米视角”的践行。

  建设儿童友好空间,涉及公共资源配给,政府部门自然责无旁贷,市民参与也不可或缺。各地要以“1米高度”视角,让城市更友好,让儿童更快乐。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多些“1米视角”不再让公共设施的死角扼杀儿童权利

2023-02-23 13:04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2月18日,一则“四川广安岳池某小区9岁男孩在楼顶玩耍,疑似踩空翻出楼体,不幸从32层坠落身亡”的信息在网络广为流传。有网友称事发地为四川广安岳池东方明珠小区。2月20日,小区物业在接受采访时称,确实有男孩从东方明珠小区顶楼坠落至1楼,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具体情况暂不方便透露。(2月20日光明网)

  9岁男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让人痛心。公共设施还有多少可以扼杀儿童的隐患,更令人揪心。公共设施因为缺乏保护儿童的设施而导致的儿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比如居民楼或公共场所的大楼,或者没有防护网,或者楼梯间扶手与地面之间的空隙较大。之前,“昆明儿童在医院楼梯间玩耍时,从11楼坠落身亡”“广西女子外出,4岁孩子独自在家从18楼坠亡”“浙江夫妻带2岁儿子参观邻居家装修孩子意外坠楼”“6岁小孩带7岁和9岁小孩到楼顶玩,结果6岁小孩坠楼身亡”......这早就多次敲响警钟。

  这些年来,我国各地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人性化,比如,追求男女平等、方便残疾人等,可是却忽略了更弱势的儿童群体。比如,一些公厕只有高洗手台,儿童踮起脚来也够不着,硬来则容易导致摔倒;公交车普遍缺乏儿童安全座椅,一旦遇到急刹车,儿童很容易跌倒而受到意外伤害;地铁进出口没有专门的免票儿童通道,儿童被磕碰夹伤;男童进女卫生间的舆情;“背奶一族”陷入“东躲西藏”……这折射出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工作和生活规划建设,还多是成人思维、成人意识,好像一切主要是为成人服务的,说的好听点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一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就成了儿童安全保护的死角。

  公共设施之所以姓“公”,是因为它们是为所有公众提供服务的。因此,公共设施必须兼顾各种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行为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方便、安全地使用,既要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也要满足儿童们的需要,因为在人身安全方面,生活经验欠缺的儿童比其他群体更需要得到保护。

  当然有人说,关键还是监护人责任不到位。说得有道理,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指望所有监护人责任完全到位,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你还可以说,依照法律规定,可以追究监护人和物权所有者的责任。但是这只是事后补偿,对于当事人一家来说,人都没了,就是枪毙失责者又能怎样?所以,把所有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都纳入儿童视角,不再让儿童安全悬空,才是更有保障的办法。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要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这就需要政府聆听公众声音,汇聚一米关爱,尽快出台《公共场所儿童保护规定》。

  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有了极大延伸,因为面向所有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也将因此受益,这就是重视了“1米视角”的践行。

  建设儿童友好空间,涉及公共资源配给,政府部门自然责无旁贷,市民参与也不可或缺。各地要以“1米高度”视角,让城市更友好,让儿童更快乐。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