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丁金学:擦亮交通强国的春运“名片”

2023年01月30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运是一年中人员出行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全国交通运输的重中之重。相比往年春运的“客增货减”,2023年春运呈现“客货两旺”态势,对高效统筹客货运输、科学精准做好春运疫情防控、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做好综合运输春运组织和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交通运输部研判,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将达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七成左右。截至2023年1月26日,春运时间已过半,客流总量已超7亿人次。从今年春运的上半程来看,总体实现了大规模客货流量下春运的平稳有序运行。

  今年春运的交通运行更加顺畅。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整体水平已实现跨越式提升,“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春运旅客列车最大客座能力较2019年增长11%,全国站内便捷换乘车站达到100个,有力保障了春运的畅通运行,长期以来的春运“拥堵”现象大为缓解,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舒畅,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

  今年春运出行需求更加多元。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春运客流呈现出多种需求变化,既有返乡过年探亲需求,也有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2023年春运是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以来的第一个春运,人民群众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多元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从客流构成看,预计探亲流约占春运客流的55%,务工流约占24%,旅游和商旅出行约占10%,跨区域人员流动明显增加。

  今年春运的方式选择更加多元。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并重,方式结构渐趋优化,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等为主体的普通干线网,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等为主体的基础服务网,不同运输距离下各类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进一步凸显,大量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出现在春运中,既有高铁、民航、道路客运等春运“主力军”,又有自驾车、城际拼车、定制客运等春运“生力军”,个性化、定制化、共享化春运服务产品更加丰富。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年春运期间,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共享和运力对接,提升旅客全流程出行体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舒心满意。铁路部门在乘车、候车、购票等环节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大力完善车站服务设备设施与引导标识;民航部门发布了全新的“空铁联运”产品,并积极配合做好航班与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顺畅衔接;各地着力加强重点群体服务,全力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需求。

  春运的整体改观,更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综合交通网络,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等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交通网络空间覆盖与通达水平持续提升,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效率不断提升,快速客运比重不断增加,交通枢纽一体化组织衔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出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使用率大幅提升,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我国客运专业化、个性化、普惠化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

  进入春运后半程,要科学把握春运运行规律,密切关注春运发展态势,做好部门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时段的结构性运力调整,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细化返岗、返校、旅游、商务等人群出行措施,精准服务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丁金学)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丁金学:擦亮交通强国的春运“名片”

2023-01-30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运是一年中人员出行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全国交通运输的重中之重。相比往年春运的“客增货减”,2023年春运呈现“客货两旺”态势,对高效统筹客货运输、科学精准做好春运疫情防控、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做好综合运输春运组织和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交通运输部研判,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将达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七成左右。截至2023年1月26日,春运时间已过半,客流总量已超7亿人次。从今年春运的上半程来看,总体实现了大规模客货流量下春运的平稳有序运行。

  今年春运的交通运行更加顺畅。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整体水平已实现跨越式提升,“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春运旅客列车最大客座能力较2019年增长11%,全国站内便捷换乘车站达到100个,有力保障了春运的畅通运行,长期以来的春运“拥堵”现象大为缓解,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舒畅,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

  今年春运出行需求更加多元。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春运客流呈现出多种需求变化,既有返乡过年探亲需求,也有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2023年春运是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以来的第一个春运,人民群众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多元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从客流构成看,预计探亲流约占春运客流的55%,务工流约占24%,旅游和商旅出行约占10%,跨区域人员流动明显增加。

  今年春运的方式选择更加多元。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并重,方式结构渐趋优化,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等为主体的普通干线网,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等为主体的基础服务网,不同运输距离下各类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进一步凸显,大量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出现在春运中,既有高铁、民航、道路客运等春运“主力军”,又有自驾车、城际拼车、定制客运等春运“生力军”,个性化、定制化、共享化春运服务产品更加丰富。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年春运期间,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共享和运力对接,提升旅客全流程出行体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舒心满意。铁路部门在乘车、候车、购票等环节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大力完善车站服务设备设施与引导标识;民航部门发布了全新的“空铁联运”产品,并积极配合做好航班与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顺畅衔接;各地着力加强重点群体服务,全力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需求。

  春运的整体改观,更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综合交通网络,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等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交通网络空间覆盖与通达水平持续提升,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效率不断提升,快速客运比重不断增加,交通枢纽一体化组织衔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出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使用率大幅提升,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我国客运专业化、个性化、普惠化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

  进入春运后半程,要科学把握春运运行规律,密切关注春运发展态势,做好部门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时段的结构性运力调整,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细化返岗、返校、旅游、商务等人群出行措施,精准服务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丁金学)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