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强协商调解 让劳动关系更和谐

2022年11月18日 10:01   来源:杭州日报   王俊勇

  工资发放不及时、公司强迫加班怎么办?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强化劳动人事争议领域的协商调解力度,健全多元化处理机制,推动最大限度以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争议,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

  这一思路着眼于将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在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人事争议,解决办法有协商、调解或仲裁、诉讼等方式。近年来,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劳动人事争议也相应增加。从解决争议的几种途径来看,仲裁和诉讼这两种方式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劳动者解决争议的成本较高。如果能采用协商或调解的方式解决争端,就可以将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缩短处理争议的时间,既降低了劳动者维护权益的成本,又节约了司法资源,是令多方受益的做法。

  加强劳动争议的协商调解,需要劳动部门、工会、司法机关等相关机构都参与进来,尽可能形成推动协商调解的合力,依法依规进行协商调解。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人事争议发生时,用人单位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想要平等协商难度较大。部分用人单位也难免抱着“拖得起”的心态,拖延处理争议的程序。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搭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平台,推动双方沟通对话,互相表达利益诉求,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平衡。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探索。据悉,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今年1月建立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到9月底,共有16036家调解组织、23718名专业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参与诉前调解纠纷3700余件,调解成功率85.8%,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这些具体的案例,不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全面推广的制度,尽可能把解决争议的成本降到最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争议不可怕,重要的是合理合法进行化解。期待有关部门在劳动人事争议的协商调解方向多探索、多实践,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贡献新智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加强协商调解 让劳动关系更和谐

2022-11-18 10:01 来源:杭州日报 王俊勇

  工资发放不及时、公司强迫加班怎么办?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强化劳动人事争议领域的协商调解力度,健全多元化处理机制,推动最大限度以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争议,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

  这一思路着眼于将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在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人事争议,解决办法有协商、调解或仲裁、诉讼等方式。近年来,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劳动人事争议也相应增加。从解决争议的几种途径来看,仲裁和诉讼这两种方式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劳动者解决争议的成本较高。如果能采用协商或调解的方式解决争端,就可以将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缩短处理争议的时间,既降低了劳动者维护权益的成本,又节约了司法资源,是令多方受益的做法。

  加强劳动争议的协商调解,需要劳动部门、工会、司法机关等相关机构都参与进来,尽可能形成推动协商调解的合力,依法依规进行协商调解。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人事争议发生时,用人单位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想要平等协商难度较大。部分用人单位也难免抱着“拖得起”的心态,拖延处理争议的程序。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搭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平台,推动双方沟通对话,互相表达利益诉求,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平衡。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探索。据悉,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今年1月建立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到9月底,共有16036家调解组织、23718名专业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参与诉前调解纠纷3700余件,调解成功率85.8%,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这些具体的案例,不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全面推广的制度,尽可能把解决争议的成本降到最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争议不可怕,重要的是合理合法进行化解。期待有关部门在劳动人事争议的协商调解方向多探索、多实践,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贡献新智慧。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