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严惩科研失信,助力创新发展

2022年09月16日 09:29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日,科技部等22个部门对外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下称《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9月14日《科技日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可能占领先机,谁就可能赢得发展的巨大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一定要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科技创新。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失信,则学风污浊,创新受损。只有诚信的科研环境,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滋养。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科技界还存在一些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比如,学术抄袭、论文造假、侵占他人成果、伪造学术身份、骗取科技补贴……这些科研失信行为,不仅造成科研成果的失真、科研经费的浪费,还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侵蚀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对此,这几年国家不断完善科研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监督惩戒等方面制度,体现出了对于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严厉惩治的决心。

  治理科研失信,要用好法治手段。早在2018年,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一步完善细化了科研失信行为的惩戒规则。此次《规则》的发布,则针对3年试行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作出补充完善,注重与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制度的衔接,为各部门各地方调查处理科研失信行为提供了统一尺度,形成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调查处理规则。筑牢法治堤坝,对科研失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失信行为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倡导科研诚信,要惩治与教育相结合。惩治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教育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是初衷。除了完善惩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大力弘扬他们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精神,一方面用好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主动纠错的科研人员从轻或免予处理,体现治病救人、宽严相济的原则。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术风气不断净化,科技创新也必将交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更好答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严惩科研失信,助力创新发展

2022-09-16 09:29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日,科技部等22个部门对外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下称《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9月14日《科技日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可能占领先机,谁就可能赢得发展的巨大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一定要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科技创新。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失信,则学风污浊,创新受损。只有诚信的科研环境,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滋养。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科技界还存在一些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比如,学术抄袭、论文造假、侵占他人成果、伪造学术身份、骗取科技补贴……这些科研失信行为,不仅造成科研成果的失真、科研经费的浪费,还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侵蚀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对此,这几年国家不断完善科研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监督惩戒等方面制度,体现出了对于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严厉惩治的决心。

  治理科研失信,要用好法治手段。早在2018年,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一步完善细化了科研失信行为的惩戒规则。此次《规则》的发布,则针对3年试行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作出补充完善,注重与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制度的衔接,为各部门各地方调查处理科研失信行为提供了统一尺度,形成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调查处理规则。筑牢法治堤坝,对科研失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失信行为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倡导科研诚信,要惩治与教育相结合。惩治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教育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是初衷。除了完善惩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大力弘扬他们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精神,一方面用好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主动纠错的科研人员从轻或免予处理,体现治病救人、宽严相济的原则。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术风气不断净化,科技创新也必将交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更好答卷。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