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摆正“显绩”与“潜绩”关系

2022年07月21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安徽召开16个省辖市二季度工作评议会,安徽省委负责同志批个别干部“虚、躲、冷、粗、假”,并指出作风问题背后是政绩观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领导出现只注重显绩,不注意潜绩的现象。比如抓“形象工程”,求“轰动效应”,比如对于前任领导规划、建设的园区和项目置之不理而另搞一套,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部分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显绩,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一些领导干部急于“表现”,干事喜欢“走捷径”,项目追求“短平快”,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暂时显不出政绩,难入上级“法眼”,往往选择拒绝或回避。从客观上看,少数地方干部考核机制仍偏重于容易量化的物质成果,仍以GDP论英雄;同时,一些地方干部任期短,不到两三年就调整岗位,也使他们不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久久为功的事情上。

  其实,显绩与潜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不能甘于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显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一时打造了“显绩”,也多是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主观上摒弃“短平快”。

  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要用好考核指挥棒。既要看当前成果又要看原有基础,既要看时间短、见效快、容易显山露水的显绩,更要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但又一时难以见效的潜绩。比如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增加能够反映长远目标的项目,在具体考核指标中突出中心工作分量;充分听取群众声音,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考察干部“潜绩”的“测量尺”等。

  当前,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党员干部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多干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依靠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成就,才能创造更加璀璨的业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把好“小家”才能管好“大家”    2022年06月30日
  • ·理性看待建设性舆论监督    2020年11月17日
  • ·保持警觉,对“安排”说不    2022年06月08日
  • ·手执奋斗之笔,书写精彩“2021”    2020年12月21日
  • ·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2020年08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摆正“显绩”与“潜绩”关系

    2022-07-21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安徽召开16个省辖市二季度工作评议会,安徽省委负责同志批个别干部“虚、躲、冷、粗、假”,并指出作风问题背后是政绩观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领导出现只注重显绩,不注意潜绩的现象。比如抓“形象工程”,求“轰动效应”,比如对于前任领导规划、建设的园区和项目置之不理而另搞一套,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部分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显绩,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一些领导干部急于“表现”,干事喜欢“走捷径”,项目追求“短平快”,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暂时显不出政绩,难入上级“法眼”,往往选择拒绝或回避。从客观上看,少数地方干部考核机制仍偏重于容易量化的物质成果,仍以GDP论英雄;同时,一些地方干部任期短,不到两三年就调整岗位,也使他们不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久久为功的事情上。

      其实,显绩与潜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不能甘于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显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一时打造了“显绩”,也多是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主观上摒弃“短平快”。

      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要用好考核指挥棒。既要看当前成果又要看原有基础,既要看时间短、见效快、容易显山露水的显绩,更要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但又一时难以见效的潜绩。比如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增加能够反映长远目标的项目,在具体考核指标中突出中心工作分量;充分听取群众声音,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考察干部“潜绩”的“测量尺”等。

      当前,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党员干部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多干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依靠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成就,才能创造更加璀璨的业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睿)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