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释潜力增动力稳预期 加固消费恢复基础

2022年07月1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巩固消费恢复基础,推动消费复苏形势进一步向好,既关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稳住经济大盘,同时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质。只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就一定会推动消费市场全面恢复,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也会更加突显。

  餐馆堂食重新开放、二手车取消限迁、买家电享受补贴……近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消费市场也在逐渐恢复活力。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6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在美团、京东等平台,餐饮、酒店、机票预订等业务均有所增长。

  但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仍在,消费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消费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应当看到,稳消费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一环。进一步巩固消费恢复的基础,更好地发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经济大盘“稳”的必需,也是“进”的前提。着眼于此,当前我们既要针对短期疫情影响,切实发挥系列扩内需政策的效力,激发消费需求,也要针对中长期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补短板除痛点优供给,增强消费信心。

  以政策之“效”让居民想消费、愿消费。今年以来,一系列中央层面促消费政策推出,为消费市场复苏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也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努力提振消费。政策之“效”既取决于政策之“力”,还取决于政策之“便”。要让这些大力度的提振内需政策更好地落地,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尽可能简化手续和流程,让百姓更多了解政策,并能便利地享受政策补贴,而不能因了解之少、操作之难、手续之繁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以收入之“稳”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消费中的主力军是居民消费,很多国人的消费习惯就是量入为出。因此,不断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消费水平十分必要。这就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大保市场主体的力度。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是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主力军,要千方百计为它们纾困解难,帮它们恢复活力。另一方面,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只有通过稳就业促增收,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才能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以供给之“优”让居民多消费、乐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目的与动力。要坚持供需联动、协同发力,增加和优化消费产品服务供给,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传统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特别是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丰富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体验,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种、品位,积极培育中高端消费的新增长点,满足群众日趋个性化、智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以说,巩固消费恢复基础,推动消费复苏形势进一步向好,既关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稳住经济大盘,同时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质。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就一定会推动消费市场全面恢复,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也会更加突显。(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健康消费助力消费升级

     发挥消费券提升信心效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释潜力增动力稳预期 加固消费恢复基础

2022-07-1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巩固消费恢复基础,推动消费复苏形势进一步向好,既关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稳住经济大盘,同时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质。只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就一定会推动消费市场全面恢复,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也会更加突显。

  餐馆堂食重新开放、二手车取消限迁、买家电享受补贴……近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消费市场也在逐渐恢复活力。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6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在美团、京东等平台,餐饮、酒店、机票预订等业务均有所增长。

  但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仍在,消费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消费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应当看到,稳消费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一环。进一步巩固消费恢复的基础,更好地发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经济大盘“稳”的必需,也是“进”的前提。着眼于此,当前我们既要针对短期疫情影响,切实发挥系列扩内需政策的效力,激发消费需求,也要针对中长期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补短板除痛点优供给,增强消费信心。

  以政策之“效”让居民想消费、愿消费。今年以来,一系列中央层面促消费政策推出,为消费市场复苏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也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努力提振消费。政策之“效”既取决于政策之“力”,还取决于政策之“便”。要让这些大力度的提振内需政策更好地落地,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尽可能简化手续和流程,让百姓更多了解政策,并能便利地享受政策补贴,而不能因了解之少、操作之难、手续之繁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以收入之“稳”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消费中的主力军是居民消费,很多国人的消费习惯就是量入为出。因此,不断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消费水平十分必要。这就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大保市场主体的力度。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是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主力军,要千方百计为它们纾困解难,帮它们恢复活力。另一方面,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只有通过稳就业促增收,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才能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以供给之“优”让居民多消费、乐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目的与动力。要坚持供需联动、协同发力,增加和优化消费产品服务供给,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传统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特别是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丰富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体验,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种、品位,积极培育中高端消费的新增长点,满足群众日趋个性化、智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以说,巩固消费恢复基础,推动消费复苏形势进一步向好,既关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稳住经济大盘,同时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质。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就一定会推动消费市场全面恢复,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也会更加突显。(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健康消费助力消费升级

     发挥消费券提升信心效用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