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雪糕最重要的功能是“吃”,“好吃”才能留住消费者。将一支雪糕打造成普通人“吃不起”“吃不懂”的模样,大多数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商家不如将目光放长远,多在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上下功夫。
疫情之下,不少行业陷入生存困境,而雪糕界却成了为数不多逆势上涨的行业之一。近日,“雪糕为什么越来越贵”“千万不要乱拿不认识的雪糕”等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调侃,“贵的雪糕就是好啊,还没吃呢心就凉了”。
事实上,雪糕的价格近年来一直在缓慢增长,每逢盛夏,相关话题总会引发热议。如今纵观整个雪糕零售市场,几乎已经没有五元以下雪糕的容身之地,动辄十几元一根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为什么雪糕越卖越贵?
首先,雪糕的制作工艺进步了,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上涨,比如,2008年至2020年,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
其次,各大品牌争相布局高端产品。雪糕的季节属性决定了它的低频消费特征,传统的薄利多销之路比较难走。于是,雪糕厂商们纷纷挖空心思提升价格,从产品设计、包装到原材料的使用,再到猎奇口味、品牌联名,各种手段能用则用。比如在原材料使用上,抹茶来自日本、牛乳来自澳大利亚、可可粉来自加纳……花样越来越多。有了这些“光环”加持,雪糕的单价自然水涨船高。
最后,则是在各种精准营销下,雪糕被赋予了符号意义,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交货币”。特别是一些网红雪糕,其精美的包装、独特的造型,甚至高昂的价格本身,都成为时尚的身份象征,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好奇心。“大家都在吃,我也必须尝尝”,不少人被裹挟着参与了跟风消费。
制作成本高,售价就高,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怕的是,产品本身没有多少真材实料,商家只是通过虚假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来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去年就曾有网红品牌翻车,其宣称的吐鲁番特级红提是假的,“不添加一滴水”也是假的,只有价格贵是真的。此外,还有网红雪糕双蛋黄和椰子灰被曝出过大肠杆菌超标问题。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品牌充分利用营销手段来打响知名度,本身无可厚非。但“好看的皮囊”也要有“合理的价格”。没有硬核产品的支撑,营销手法再高超,带来的也只是昙花一现。要知道,雪糕最重要的功能是“吃”,“好吃”才能留住消费者。将一支雪糕打造成普通人“吃不起”“吃不懂”的模样,大多数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
现实中的前车之鉴很多,网红茶饮就是其一。几年前,一些茶饮品牌依靠网红经济和互联网营销谋利,风光无限。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喝奶茶,却受消费主义影响,跟风购入所谓的“换季第一杯奶茶”。但是很快,由于行业同质化严重,茶饮品牌吃不到营销红利后,开始纷纷降价,有的甚至闭店、裁员。
雪糕行业也是如此。潮水退去后,消费者终将回归理智。因此,相关企业不能仅仅为了涨价而创新,还是要把控好品质,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中国的雪糕市场前景广阔。数据显示,中国雪糕/冰淇淋的人均年消费量约为3.5升,与欧美国家6升至8升的人均年消费量相比,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相关企业仍有不少成长空间。商家不如将目光放长远,多在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上下功夫。仅靠噱头炒作,当心“高价不胜寒”。(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高端雪糕”真的物有所值吗?
吃了“茅台冰淇淋”,当心酒驾